湖北日报记者何凡
当一滴雨水从天空落下,进入海绵城市之中,它的奇幻之旅就开始了。
它可能落入到海绵建筑、海绵公园、海绵绿道、海绵校园之中,不同的出发点,旅途有着不同的体验。
近年来,宜昌引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理念进行建设,启动了一批“海绵城市”项目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
5月,随着宜昌进入到初夏雨季,让我们随着落在城市范围内的一滴雨水视角,看看海绵城市的建设,带给了它们什么样的神奇旅行。
居民小区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实现循环利用
一段钻天入地下海的旅途
5月9日,一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雨滴,从天空中,以每小时11公里的速度,降落到地面上。
它落到了位于伍家岗区求索广场上的一条透水砖铺设的步道上。随着雨水兄弟们的汇集,慢慢形成小水流,在肉眼看不出的坡度上,全部流进了路面两侧的缝隙式排水沟内。道路上,只留下了它们稍稍湿润的足迹。
整个广场范围内的步道两侧,都留有手指宽度的缝隙式排水沟。在黑暗中,这一滴小雨珠跟着浩浩荡荡大部队,经过了3200米缝隙式水沟,进入了一个黑暗的地下水池中。
这个水池被埋设在广场下方,是一个容积为5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净化池。
小雨滴在这里静静等待,等到天晴的时候,它一部分兄弟们,会被泵吸到循环水管道内,被喷洒到广场的草坪上,用于绿植养护灌溉。也有一部分,从清洁员手中的水管喷涌而出,洗涤着游人玩耍过的广场、建筑、路面。
终于等到了水泵的轰鸣声,这颗小雨滴,从管道内被注入到求索广场的景观水体中,用于生态补水。它的旅途,一路将能看到更为优美的景致。
拥有1.8万平方米的景观水体,是求索广场最吸引人的特色,不少游人在这里嬉戏。一脉清溪从北而南,纵贯整个广场,弯弯曲曲,时而为滩时而为河,水景与建筑交相映照。曲线优美的水岸和错落有致的水景植物,使小雨滴这一路的旅途仿佛进入了奇幻森林。
贯穿广场的这条溪流,除了是水体景观,更是一道生态过滤器。通过水下草坪构建的水系微生物链达到净化景观水体的作用,实现景观水体的连续使用,无须换水。
小雨滴在经过这条长长的溪流时,身上被洗涤的更为干净透彻。随后流入到柏临河中,再慢慢的和更多的兄弟姐妹一起汇入到长江,朝大海奔去。
居民小区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实现循环利用
一个小区一年节约2000吨水
小雨滴的经历,对于它来说,是美妙的旅途。但对人们来说,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整个求索广场内所有的建筑,仿佛都建造在一块巨大的“海绵”上,包括道路、水体,都具备着海绵式蓄水、雨水收集、生态水体净化、自然湿地水循环为一体的功能,打造可持续湿地生态系统。
“广场水景日常补水,绿植养护灌溉、广场卫生清洁等,都可以依靠循环水来完成。”宜昌城投公司公建一部技术负责人李齐告诉记者,“拥有这么大的水景广场,对许多城市来说都是奢侈,但通过海绵建筑体系,可以将养护成本降至和普通绿地差不多。”
徜徉在宜昌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看到海绵城市给水带来的奇幻旅途。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宜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因地制宜优化设计方案,因势利导善用自然资源。包括透水停车位、透水铺装广场、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元素”被巧夺天工的添加到城市建设中去。
在宜昌市规划展览馆的屋顶,采用包含乔木、灌木的复层绿化,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例在一半以上。这使得屋顶成为一个个会呼吸的“小海绵”,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在锦绣嘉苑小区,各居民楼天台都有水管连接,收集雨水,首先流到两个直径1.5米、高约2米的雨水收集罐。收集罐装满,水再流向小区大门附近长约20米、宽约2米的景观池,用于小区绿化灌溉、清洗道路等。通过雨水二次利用,该小区人均年节水2.9吨,每年节约用水近2000吨。
市体育中心通过地下管网过滤体系,收集露天看台上的雨水,沉淀过滤后,进入清水池储存,用来浇灌足球场草坪。年均用水量下降了3.6万吨,每年光节约水费就是10万余元。
绿地充分“沉下去”。在1.2平方公里的磨基山生态公园,用透水混凝土铺就的跑道和小广场,下凹式的雨水花园,所有绿地边缘都设有植草沟,下沉式绿地、小微湿地,都可以有效阻滞强降水时雨水向路面满溢、向河流奔涌。
地下水池蓄起来。地下调蓄池、生态滤池将雨水蓄起来,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需要的时候再抽上来浇灌绿化、作喷泉水或冲厕所、洗车等,很方便。
大、小海绵“联动”,能够达到水体无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无内涝,从而实现生态修复。宜昌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宜昌在园林绿地公建项目的规划、设计、竣工验收阶段,将海绵城市理念作为审查验收的重要环节,不仅调节城市生态,还传播环保理念。
丰水城市的“节水”样本
宜昌致力打造“海绵城市”示范,不仅仅满足于建设几个海绵公园、广场,或者是修几条海绵道路,而是要在城市建设中全面渗透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建设更多的海绵建筑、海绵社区,使老百姓能真正分享“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红利。
机关、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交通站场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项目建设,要率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要配套建设雨水罐、蓄水池等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和棚改、旧改项目要率先落实海绵型住区的要求。
根据《宜昌市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各类建筑与小区项目应通过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入口截流设施等综合措施,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城市的含绵量,正在不断提升。2021年,宜昌对海绵城市总投资达44.7亿元,新增海绵城市面积37.17平方公里,完工海绵项目130个。宜昌向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示范迈进的脚步正在提速。
4月13日,湖北省住建厅发布《关于省级海绵城市示范名单的公示》,宜昌市列入省级示范城市公示名单。
从2015年正式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和推进工作开始,宜昌就在持之以恒,有条不紊的探索和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2016年,宜昌开始“智慧管廊”建设,确定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方案。
2017年,宜昌结合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环境治理、片区开发、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相继开工建设了沙河综合整治、卷桥河湿地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秋雨台公园、求索广场众创中心、滨江公园中段、城市绿道等一批试点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开工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
2018年,消除黑臭水体11个,建成公园5个,随道路铺设排水管网136公里。
截至2021年底,宜昌已完工海绵项目130个,新增海绵城市面积37.17平方公里,海绵总投资达44.7亿元。
虽然降水丰沛、水系密布,宜昌属于丰水型城市。但有效的利用好水资源,更能减少水资源污染,提升用水效率,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良好成效。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宜昌对海绵城市前瞻性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为“解码”人水和谐提供了丰水型城市的节水样本。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