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巫山段,是长江流经重庆的最后一道关口,出渝江水“清与否”,且看这道关口“如何守”。一江碧水向东流,沿着大宁河去探访巫山的“宝贝”,捕捉“长江大保护”筑起的自然生态之美。
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在巫山流过的地方形成了很多峡谷,其中,小三峡最为出名。小三峡猕猴,是巫山的三大生态宝贝之一,也是衡量生态系统的指标,为了留住它们,巫山可谓煞费苦心。
在巫山小三峡,野生猕猴可以说是吃喝不愁,大宁河上沿途设有多个投喂点,记者在其中一个投喂点看到小猴子们正在加餐。投喂船每周都会定时进行投喂,所以即便是在冬季也不用担心猕猴们会饿肚子。
一周1000斤玉米粒,这是巫山人送给猕猴的“口粮”。投食点分布在60公里长的小三峡各处,用噪音最小的慢船跑一圈,需要一天。每到一处,投喂人龚师傅都会吹起哨子,呼唤猴群来加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巫山猕猴就是古诗中的巫猿,因植被破坏等原因,“巫猿啼哭”曾几近消失。猕猴的“归来”,是得益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归来”,巫山人为此努力了40年,滴水穿石,壮士断腕,就在几年前,23家企业的挖沙船,被彻底赶出了大宁河。
巫山县大昌镇七里村党支部书记、磨刀溪河长梁华强告诉记者,挖砂船到这里进行“岸采”,是直接从河道里面进行采挖,这样会改变河流、河床。但停止开采后,通过水流的自然冲击就能重新修复河道。
河床下切,深槽迫岸,植被退缩。生态伤疤,一度由大宁河延伸到了大昌湖。三峡成库后,长江水顺大宁河倒灌,形成了上千公顷的大昌湖,原始植被覆盖的优质生态环境,却一度因为挖砂采石、竭泽而渔,变得岌岌可危。
巫山大昌镇居民卢成毅说,因为挖砂会破坏环境,再加上老百姓环保意识比较低,这里鱼的品种减少了很多,而鸟类原先基本上是看不到的。经过这些年生态保护,现在大家已经能够在这里看见更多的鱼类鸟类了。
40年前“放下斧头、扛起锄头”,最近5年“下河治水、上岸治绿”,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治山、治水,巫山人与山水一再交手、又彼此成就,绿色赶跑了贫困,山水成了名片。如今,在巫山的河湖,鱼、鸟、水与人,维持着自然生态微妙的平衡,对于曾经的巫峡主人巫猿来说,也迎来了绝佳的繁衍生息的机会。山河秀绿,岁月悠长,蓬勃的生命,就是最好的环境试纸。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现在,听到“巫猿啼哭”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事儿。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巫山小三峡一带,野生猕猴数量越来越多,种群从两三百只发展到现在的三千多只,古诗中的场景,已在绿水青山中重现。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汤健萍 吴霜 王琮 汤海林 刘泯尧 特约记者 鲁作炳
原标题:宁河归宁 猕猴归林 巫山“生态宝贝”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