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论谈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上周,中国教育界酝酿的两件“大事”终于尘埃落定,由此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外溢效应也将逐渐浮出水面。
其一,是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迎来26年来的首次大修,且已于4月20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即将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其二,是已先后实施20年和10年以上的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日前完成修订。4月21日,教育部对外透露,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已于2021年4月-12月审议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新课程、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两大教育类别主动求变,除因时代变迁造就原有规定和内容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共性原因外,二者各自所处境遇带来的深层原因更耐人寻味。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长期被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公众认知中始终难以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这也反映出,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迫在眉睫。新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其背后传递出的不仅仅是重新树立尊重不同教育类别教育观的逐渐成熟,更是对当前大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一次主动迎合。
新职业教育法修订实施,一方面,让近年来决策层出台力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速成型、对接日益强烈经济社会转型的系列部署再获“背书”;另一方面,也必定会在全社会形成对职业教育发展加以正确认知的全新氛围。
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定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几何级的巨大推动力。
与新职业教育法相比,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规模上看,受影响的家庭将超过1亿个之多。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在校生1.56亿人,专任教师1029.49万人。
新课程和新课标将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与学”带来新要求。继2011年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之后,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就需要整个教育界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标准和要求。于是,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势在必行。
在坚持目标、问题和创新的三个导向要求下,新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新课标对课程内容结构加以优化,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针对“内容要求”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此次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主动求变,在试图达到引导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对接新形势、新要求的初衷之余,客观上也会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从而通过持续提升教育发展与经济适应度,促进经济发展。
当然,从长远来看,让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动力源之一的努力须永不间断。应该说,当从机制层面厘清了始终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渗入教育“血脉”的关键难题后,能够迸发内生动力的教育,也将持续以积极的姿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国研中心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隆国强: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海南自贸港
●热点丨期货市场迎来“基本法” 资本市场法治体系基本完成
●焦点丨个人养老金重磅来袭 中等收入群体或是缴纳主力
●时报时评丨从良好市场生态入手 提升资本市场韧性
监 制 丨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