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大河桥又称老大桥,位于乌当区羊昌镇马场村西南,为三孔石拱桥,全长24米,宽5.25米,桥高4.8 米。
桥面为青石铺砌,据翘首建桥碑记推断,马场桥建于明隆庆初年,是当年播洲(今遵义)─草塘(今瓮安县)─平越(今福泉市)─蛮州(今开阳县)─洪边(今乌当区新添寨)─贵州城(今贵阳市区)川黔盐道上的要津。
桥南立有一块高2.1米、宽0.95米的红棉石圆首碑,额题“桥记”。
碑文字迹严重风化,隐约可见立碑落款“隆庆三年”(1569年)字样。马场大河桥为在乌当区境内发现的明代建石拱桥之一。从碑记内容分析,此桥属于贵州水东土司境内,集军事驿道与茶马古道为一身的官方主道。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明廷为什么会在不属于驿路主干线的水东宋氏境内从贵州城沿路设置千户所以及其所属各百户所,直插土司领地腹心?
如今乌当境内一些乡镇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地名,比如马堡、新堡、羊堡等。根据明代的官方典籍中对于今贵州境内的部落首领既土司的描述,大致可以得出基本缘由:其一,土司对于中央王朝的态度归纳起来就是“叛服不常”。其二,由于贵州当时整个版图还没有完全纳入中央管辖,土司领地及其事务基本是土司及各支系独立管理,一些所谓的“生界”就连土司也无法涉足。其三,明廷对西南等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大多采取安抚和怀柔的政策。
对于贵州而言,只要不危及驿道的安全,便不会按中原地区那样严格按照律法实施。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初朱元璋对“金牌黄”匿宋宣慰家”一事,当时地方总兵上书弹劾贵州宣慰同知,与金牌黄一同治罪。朱元璋却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认为既然金牌黄惧怕躲藏起来便不继续追究。但终上所述:在土司辖地设置屯堡等军民机构,目的是监视土司的行为举动;随着时间及条件成熟,顺理成章实施改土归流;调北填南和调北征南的外来人口的到来,从汉化少数民族以及调整民族结构都有利于改土归流后对地方的治理。
今马场桥已经完成其交通使命,未建公路之前也曾是马场通往马堡的必经之跨河石拱桥。由于缺乏可靠的文字和实物资料佐证,桥的组织和兴建及出资情况尚不明确!
明代时的马场隶属于水东土司的直辖领地;清属贵筑县光明里和东下里范围:民国20年(1931年),属贵阳县玉屏镇:民国30年(1941年,属贵贷县乌当区百宜乡玉屏保,后称马场,历史上称玉屏乡、镇、保,均以玉屏地名而起;解放初属贵筑县九区马场乡。
今马场村包括马场农场上、曹家寨、上老寨、关口田、毕家地、老柏寨、老马寨、俞家湾等自然村寨。
马场街上,自古以来马场的民间商旅中心集镇,属于贵阳北郊重要农贸集市。
由于近邻贵阳、开阳县和修文县,交通十分畅通,每逢赶场天,人流熙攘,两邻县群众都汇集马场交易,集中交易之日,人流涌动、商品交易十分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