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市区堤顶路一路向南,百狮园对面的博施文化广场后侧,一幢二层小楼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满墙的爬山虎虽然掩住了它古朴的青砖,却掩盖不住历史的厚重感。蓝天白云下,隐藏在一片绿色之中的小楼默默地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
这里就是始建于1898年的博施医院旧址。虽然医院的原貌已不复存在,但房屋现在的主人于龙华在旧址上修缮房屋、收集资料,建设成家庭博物馆,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畔百年博施的故事。
爬山虎掩映下的博施小楼
因河而生 依河而建
走近这幢小楼,仔细观察,才发现它的别具一格。小楼共有两层,尖房顶,极具异国风情。盛夏的小院里种植了芭蕉、荷花,满目的绿色焕发出勃勃生机,也看出主人于龙华在打理小院上花的心思。
100多年来,这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于龙华带我们走进博物馆,那些岁月深处的记忆慢慢浮现出来。
博物馆的墙上,整齐地悬挂着博施医院的发展脉络图和一些人物画像,这些都是于龙华在整理文献资料时,选取出来的重要节点以及照片。一幅幅图画记录着博施医院的人和事,也记录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于龙华说,博施医院的建立和发展与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892年,英国医生路博施多次从天津坐船沿大运河来沧州义诊。每次来沧州,他至少要住个把月的时间,诊治病患约1500人,并为20多个病人做眼科手术。附近的患者听说来义诊的洋医生医术高明,都争先恐后地排队看病。
不幸的是,后来路博施染病去世。1898年,路博施的家人为了纪念他在天津、沧州一带从事的医疗工作,捐款建立了博施医院。
我们看到博施医院的平面图,医院占地40多亩,还建有学校、教堂,另有五座供医生居住、办公的别墅。
在博施医院旧址南边,有一个东西向的巷子。听原来住在这里的人们讲,正是因为这几栋博施洋楼,这里才得名叫“洋楼胡同”。博物馆就紧邻着洋楼胡同。
“这是博施医院仅存的一座建筑了。”于龙华说。1978年,当时为建家属住宅楼,陆续拆除了博施旧建筑。在拆除时,相关领导来到现场,当时一号楼已拆除了房顶及部分二楼的外墙。在领导的关照和指示下,又重新恢复原貌。这位领导说,“都拆了,将来再寻找历史就一点痕迹也没有了,还是留点念想吧”。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博施一号楼,一楼外墙为原青砖,二楼外墙是后来砌的红砖,但主体结构基本没变。我在修缮房子时,也是尽量保留原貌,这些青砖上的缝隙都是我用手指头一点一点抹上去的水泥。”于龙华说。
触摸着这些100多年前的青砖,看着眼前一幅幅的画面,仿佛历史就在眼前。
潘尔德、潘尔道、霍华德·莱特、梅介福等英国医生先后来到这里担任院长。1949年,博施医院迎来了第一位由中国人担任的院长——雷爱光。他重建了遭战争破坏的博施医院。
如今的运河两岸四季皆景、车流不息。大运河公园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新建成的百狮园也成了市民游玩的打卡地。100多年前,在沧州城南远离市区的土地上,建起了一片小洋楼,洋医生开门应诊,想必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来来往往的人们,为了见识一下这里的异国风情,也要乘船来看一看。
于龙华告诉我们,博施医院选址在此,也绝非偶然。当时,大运河上非常繁忙,此处靠近南关渡口码头,交通便利,方便周边区域的患者就医。这里远离城区,地域广阔,医生们一边工作,一边耕种土地,自给自足,也有利于医院进一步发展。
1898年博施医院自建立以来,经历了摧毁、重建、再发展,在历史兴衰中起起伏伏,也见证着沧州医疗事业的发展。在义和团运动中,医院的大部分建筑被烧毁。1901年路博施家族再次捐资重建,医院面积由原来的40亩扩大到了70亩。1952年,博施医院接受政府接管,成为了人民的博施医院。后来,医院整体搬迁至新华路,沧州市中心医院初具规模。1978年9月,在博施医院办公17年的沧县医院迁出至黄河东路现址。自此,博施医院沉寂了下来。
博施医院走出来的医生
博物馆一楼,一位年轻人的照片映入眼帘。照片中的他身穿学士服,十分帅气。虽然是黑白照片,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炽热的目光和满腔的热情。于龙华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代名医雷爱光。
雷爱光是在1949年7月6日从天津来到沧州的。当时的博施医院经过多年战火,已经破败不堪。在雷爱光来沧州之前,当时的院长几次到天津几个大医院物色接班人选,可他们来沧州看过之后,都不愿意留下来。
后来,雷爱光应邀来博施医院实地察看,这个年轻人没有被眼前景象和将要面临的困难吓倒。在沧州一住就是3天,直到看完所有病人才回天津。
“为老百姓解除病苦,沧州更需要我,艰苦的条件也更能锻炼自己!”雷爱光坚定了来博施医院工作的信念。
为了不给自己留退路,他毅然把家里的楼房都无偿捐献给了政府,自己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带着一家人来到沧州。
从1949年到1966年,雷爱光在沧州工作17年,为沧州的医疗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当时的沧州人大都认识他,并且亲切地称呼他‘雷院长’。雷院长走在大街上,大家都争抢着把自己家种的蔬菜瓜果送给他。足可以见大家对雷院长的尊敬和爱戴了。”于龙华动情地说。
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博施医院还为沧州培养了大量的本地医生。于龙华指着展示墙上一张孩子们和医生的合照告诉我们,这是沧州本土最早的妇产科医生胡荣卿和她接生的孩子们,她还开设了沧州第一家妇孺诊所。
胡荣卿最初是博施医院的一名护士。后来,医院委派胡荣卿到当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之后她返回医院工作。据数据记载,她曾经一年在家里就接待了142个产妇。
那个年代里妇女生产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胡荣卿的努力下,孕产妇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婴儿的成活率也有了显著提高。
于龙华告诉记者,很多人关心胡荣卿后来去了哪里。为了找寻她的信息,他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后经多方考证,沧州市人民医院成立后,胡荣卿任妇产科主任。
1903年2月16日博施医院开业,潘尔德在门口迎接宾客
战火纷飞中的红色印记
在博物馆的一角,我们看到陈列着关于“红色印记”的展牌。于龙华告诉我们,博施医院历经百年,不仅传承了沧州医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也发生着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据于龙华介绍,在博施医院西北侧有一个乐善园小学,附近有钱人家的孩子都送到这里读书,革命的火种也在这里萌芽。1931年,中共沧县地下党组织委派张德让、何启君等在此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培养了一大批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时期,博施医院成为爱国志士的革命基地。《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中有关于一次秘密会议的记载:经过张玉珍的周密筹备,在沧县博施医院附属的客栈里召开了恢复中共津南特委会议。
战争发生时,大量的中国人躲进博施医院,它成为了苦难中国人的避风港。
解放战争时期,博施医院作为当时沧州最大的医院,承担起保障战时医疗救护的责任。于龙华还为我们展示了梅介福医生家信片段的相关资料。
信中写道:“我们把手术室里本来固定的手术床安上小轮,当战斗打响了,我们可以把手术床四处移动,躲避战火,以适应战时救护……”
于龙华告诉我们,在博物馆的南侧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关于红色故事的展厅。未来,关于博施医院的红色故事会让更多的人看到。
“最开始买到这个房子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后来了解到它承载的历史太厚重了,就想一定要把这些故事展现出来。”于龙华说。
几年来,在博施博物馆里举办了很多公益活动,有些曾经在博施医院工作过的老人有机会也会回来看看。于龙华说,他们来到这里,就像回家了一样,真的很庆幸保留了这个地方。
如今,蜿蜒流淌的大运河正焕发出新的活力,那些沉淀了许久的历史被记忆重新打开。大运河畔,博施小楼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沧州晚报 记者 马倩
原标题:大运河畔 百年博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