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门,位于富春江镇茆坪村。茆坪村是一个群山环抱、古树参天、溪水萦绕的美丽山村,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村中拥有众多古建筑,其中五朝门则以其特有的背景、特有的身份、特有的建筑式样在桐庐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五朝门,这是封建社会象征地位权贵的建筑,须皇帝颁旨方能建造,决不允许私自建造。否则,不说被满门抄斩,主事者的性命肯定是难保的。旧时,官员从五朝门前经过,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落马。至于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允许靠近五朝门。所以,能够得到皇帝允许,享有建造五朝门殊荣的确是凤毛麟角,而茆坪村就是这少之又少的一个。
进入茆坪,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口那一片高耸云天的黄连树。树下有一条古道,沿着古道向前走,便来到一个隘口。隘口东侧是一道用鹅卵石砌成的高高的石坎,石坎上爬满了苍翠色的藤蔓;隘口西侧是一条小溪,清澈的溪水叮叮咚咚地向前流淌。从坎边古道拾级而上,便是一座有着五扇富有艺术特色的圆形拱门、白墙黛瓦,檐角高高翘起的古建筑,那就是五朝门。
五朝门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为了建五朝门,茆坪胡氏家族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茆坪胡氏系村中大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70%。胡国瑞为茆坪胡氏始祖。胡氏原籍安徽,几经迁徙,聚居严州寿昌(今建德大同)富塘村。南宋理宗年间,“白云始祖”胡清溪从寿昌富塘村迁居至桐庐白云源芦茨村,后又从芦茨村分迁到茆坪建村安家。寿昌富塘村的胡氏宗族直属安定郡。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之前,茆坪胡氏先祖胡国瑞被朝廷追封为文安郡开国男,后文安郡胡氏成为安定郡胡氏的一个分支衍脉。胡氏家族自迁入建村七百多年以来,一直以胡国瑞为始祖、文安郡为衍源,传承至今。
胡国瑞(1080—1132),字彦嘉,自幼生性聪慧,熟读四书五经,循蹈忠孝礼义,官至吏部左侍郎,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屡建功业。北宋大观三年(1109),胡国瑞被朝廷授为宣教郎,任《九域图志》编修官,书成后改任鄢陵县令。在鄢陵任上,他根除匪患危害,公平买卖,修建水塘,消除旱灾。因治县有功,被召进京城任职。进京后,受宰相郑居中的器重,被荐举为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参与纂修《崇宁日录》。方腊起兵睦州时,他为朝廷出策,主动以钱粮向导官身份参加平定行动,得到朝廷嘉奖,被授吏部司郎中,进封为朝议大夫。
胡国瑞秉直不阿,任人唯贤,以宽严结合、严而不苛为治理方略,以做善事为己任,赈贫济困,平定地方,平抑粮价,造福一方。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胡国瑞上表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回乡之际,他尽献家财义田,接济乡族贫寒子弟,立义学,择名师教化子孙。胡国瑞为官清正廉洁,政声卓著。同年十一月,胡国瑞谢世后,被宋高宗封为文安郡开国公,并颁发圣旨一道,允许在胡氏宗祠前建一座五朝门。
南宋经历多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茆坪的胡姓已无力建造五朝门,最后连皇帝的圣旨也不知放在何处。清朝初年,又有不少胡氏族人从寿昌、芦茨迁到茆坪。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茆坪胡氏成了一个大家族。有能者依靠马岭古道,迅速积累了财富,使胡氏一族繁荣壮大起来。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茆坪开始兴建胡氏宗祠,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为三间三进四合式厅堂建筑。胡氏宗祠布局规整,建筑恢宏大气,雕刻精美,为江南典型的祠堂建筑。宗祠建好后,族人们便在胡氏宗祠前,又建成昔日欲建之五朝门。建五朝门必须要有皇上的圣旨,如果私自建造是要砍头的。其他姓氏出于妒忌,便将这事告了上去。朝廷大怒,便派禁军到茆坪捉拿钦犯,捣毁五朝门。胡氏族人得知消息后,连夜派人赶到寿昌,从宗房处借来一幅礼部天官(胡国瑞)的画像,挂在祠堂正中。禁军赶到祠堂一见,不敢轻举妄动。事后,乾隆皇帝对此事不了了之。道光年间(1820—1850),有人旧事重提,后道光得知前因后果后,不但不追究,还派钦差补送了一道允许胡氏建造五朝门的圣旨。
五朝门是封建社会显示地位权贵的古建筑,在极左思潮横行的年代,是不容许存在的。不料,经近二百年的历史变迁,众多的古建筑遭到毁坏甚至灰飞烟灭,而简朴的五朝门历尽沧桑,在历代村民的呵护至今依然完好如初地矗立在茆坪村中,这是茆坪村胡氏宗族的一大幸事,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