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兰考的东坝头路上,黑色的柏油路平稳坚实,两旁的行道树木郁郁葱葱,格外吸人眼球。那种绿色,沉稳浓厚,仿佛是强大生命体的合集,像是永远跳动有力的脉搏,像是沸腾不息的热血,越是靠近黄河,这种感觉便越发强烈。在这绿色的背后,有一股生生不息的精气神在支撑着它,“焦桐”深深,饱含着跨越时空的殷切关怀与祝福。
兰考的今与昔,是焦裕禄战斗和生活的历史记录。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在田间地头不断摸索,带领群众采用“农桐间作”的模式种植泡桐,这不仅可以实现农作物的丰收,还能极大地适宜泡桐生长,有效治理风沙,以此达到“生产生态”的双赢。随后,兰考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坝头堤岸,随处可见泡桐的矫健身姿。泡桐因不易变形、脱脂后透音性好,是古筝、琵琶、古琴、二胡等20多种民族乐器的不二选材。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兰考县的徐场村因加工古琴而出名,全村600多口人,40多户拥有古琴作坊,年产古筝等乐器5万余件。因此,徐场村以泡桐发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村”。就这样,焦裕禄带着兰考的人民逐步富裕起来。
有些人的丰功伟绩是被刻在墓志铭上,供世人敬仰,而焦裕禄一生的作为担当却化作了滴滴汗水,融进泥土里,滋养了兰考大地上的棵棵“焦桐”,生成根,长成芽,留给后世一片葳蕤,送给后世一夏清凉。风,吹出过一片“焦桐”,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那是焦裕禄的故事,每棵“焦桐”他们都会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