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经过赛里木湖、果子沟后来到霍城,我们的目的地是霍尔果斯口岸。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尔果斯口岸是新疆最大的陆路与铁路综合性口岸,其规模位居新疆各口岸之首,与哈萨克斯坦隔着霍尔果斯河相望。今天的霍尔果斯口岸也是伊霍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起讫点。
霍尔果斯的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西域与中原就已有了商贸往来,至西汉,张骞凿空,丝路初现,从而带动了西域发展。霍尔果斯,卫拉特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卫拉特蒙古是蒙古诸部落的一部分。清朝时,按卫拉特蒙古说法而使用霍尔果斯之名,沿用至今)。霍尔果斯,这处“驼队经过的地方”,远在隋唐时期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驿站,是积累财富的地方,因地处中国边疆的国门之地,有通守兼备之重要地位,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
现在的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历史最长、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也是新疆与中亚各国通商的重要口岸、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更是祖国漫长边境线上的重要国门之一。
来霍尔果斯口岸有几个看点是需要关注的:一是“324(1)”双立碑;二是清代18号刻有沙俄双头鹰标记的“耻辱碑”;三是霍尔果斯随着我国经济、国力和跨国流通的增强,国门从第一代到现在的第六代,是更新换代速度最快的国门。
霍尔果斯是中哈两国以霍尔果斯河为界,由界桥相连通。在霍尔果斯边境线上,我国竖有9块界碑,其中“324”号界碑为河界双立碑,(1)号在中国,(2)号在哈萨克斯坦。这是1997年勘界完成后所立,是伊犁州沿边界9块界碑中唯一的座特大型界碑。
碑身高144厘米,宽50厘米,厚18厘米,碑座由两个台阶构成,每层高28厘米,长210厘米,宽129厘米。碑身用大理石材料制成,石碑镌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324(1)”、“1997”字样。因边境管理需要,这块界碑离得较远不能近距离观看(我用长焦拍了一张),但在国门的展室里能近距离观赏。
在霍尔果斯国门参观通道上,有一座漂亮的碑亭,中间立着一块老界碑,是清政府时期的中俄18号界碑,国人将这块界碑称为:“耻辱碑”或“警示碑”。这是1881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中俄伊犁条约》竖起的界碑,由清政府出资、由沙俄政府制作,并被刻上了沙俄的双头鹰标记。同时在埋设界碑时,清政府竟没有派官员到现场监督,俄方乘机将界碑向中国境内推移了20公里,由此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积极捍卫领土主权,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上进行了不懈努力。1994年,中哈两国总理在阿拉木图签订了协定,对历史遗留的争议区进行了重新划分,这40多平方公里有27.4平方公里归我国。这里共有4块沙俄所立的石碑,分别为18号、20号、21号和22号。其中,18号界碑于2002年6月移至霍尔果斯口岸,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碑亭内的“耻辱碑”。
新中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霍尔果斯建立了第一代国门(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是用红砖建起的一排五间房连为一体的平房,非常简陋,因与当时苏联的关系一度关闭。直到1983年11月16日,霍尔果斯口岸正式恢复开放。恢复开放后的霍尔果斯口岸发展迅猛,狭窄的五间平房,远远不适于外贸发展形势。1986年兴建了第二代检查厅(国门),面积为894平方米,于1987年启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客、货贸易的突飞猛进。1990年,霍尔果斯口岸筹建了面积达2080平方米第三代国门,,并于当年启用。
面积扩展至3000平方米的第四代国门,始建于1993年5月,1994年底竣工。新国门向国境线前移700多米,大大缩小了边境守卫与监控范围。其格局:两边是出入境客检厅,中间是进出境货物车辆通道,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通道国门。
2000年以来,霍尔果斯进入新的发展期。为有效满足当时通关过货的承载需求,在第四代国门基础上拓宽加高国货通道,改造成为第五代国门。同时,大力推进电子通关系统,完成配套设施建设。也就是我们现在参观的国门。
2017年中哈霍尔果斯—努尔饶尔口岸正式开通,标志着“双西公路”全线贯通,中国至欧洲实现全程高速。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加快我国向西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步伐,2018年9月,位于中哈“双西公路”交汇处的霍尔果斯南部联检区,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新国门比原先的国门更宽阔、更雄伟、更庄严,喻示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开启。
第六代国门总占地面积58.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3万平方米,新国门年通关能力由100万吨提高到300万吨,进出境人员年查验能力达500万人次以上。第六代国门连同周边区域将承担起主要的经济贸易和跨国流通职能,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遗憾的是因疫情影响,新国门关闭,未能近距离去观赏这座代表国力,恢宏、庄严的国门,只能远距离的拍摄了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