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开始之前,小嗨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最受不了什么样的恐怖片?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侮辱智商的恐怖片。
比如说结尾不是精神分裂、致幻药,就是“梦一场”。
再比如说一家人搬进凶宅,遭遇一系列诡异的事情。
女主人要搬家,男主人死活不搬,结果团灭。
智商堪忧啊。
其实相比起来,小嗨最受不了的,是纯粹“作死”的恐怖片。
一行人闲着没事玩招魂游戏,引鬼上身。
明知道是凶宅,非要进去看看,正中下怀。
旅游不去人多的景区,偏要去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遭遇不测。
是不是生活变好了,让你们吃得太饱了?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关于“作死”的恐怖片。
——《见鬼十法》。
废话不多说,我们直接来看剧情。
在一本漫画书中,记载了一个见鬼游戏。
这个游戏根据10个搜罗于世界各地的见鬼方法而成。
既然是游戏,那么自然会有人去尝试。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便出场了。
一对姐弟,May和得仔;一对情侣,April和高辉。
一行人来到泰国旅游,在泰国朋友长贵的建议下,玩起了那本漫画书中的见鬼游戏。
他们真的见到了鬼魂,然而一系列诡异的事情也随之发生。
先是高辉离奇失踪,又是May和得仔回到香港以后依然被鬼缠身。
痴情的April只身留在泰国寻找男友,随后也失踪了。
为了拯救朋友,拯救自己,May和得仔再次来到泰国。
并利用游戏中的最后一个见鬼方法,前往阴间。
这部上映于2005年的《见鬼十法》,由香港导演彭氏兄弟执导。
提起彭氏兄弟,想必喜好香港恐怖片的小伙伴并不会陌生。
他们的成名作《见鬼》,号称香港恐怖片巅峰之作。
不但横扫当年港台地区的各大电影奖项,而且捧红了新一代“鬼后”,李心洁。
而时隔三年回归的《见鬼十法》,显然无法与《见鬼》相提并论。
不过就个人而言,小嗨还是比较喜欢的。
也许有的小伙伴会问了,你不是不喜欢“作死”的恐怖片吗?这不是双重标准吗?
没错,《见鬼十法》是一部关于“作死”的恐怖片无疑。
片中的五个主人公尝试见鬼游戏,不是为了流量,不是为了利益,也不是为了钱。
只是单纯为了“作死”而“作死”。
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把“作死”发挥到了极致。
正如片名那样,五人真的尝试了近乎10种不同的见鬼方法。
杯仙,十字路口敲碗,捉迷藏遇鬼,涂尸泥,胯下见鬼,屋里打伞......
最后穿上寿衣,灵魂出窍。
“作死”到把自己变成鬼,你见过吗?
我自以为见过不少恐怖片里“作死”的人,可是像这样花式“作死”的,还是头一回见。
不得不说,大开眼界。
与其说它是一部恐怖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喜剧片。
这也是该片最成功的地方,将恐怖题材和喜剧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
而且恰到好处。
比如说当May和得仔姐弟俩回到香港以后,得仔被鬼附身。
在二人住所的走廊里,被鬼附身的得仔跳起舞来。
正巧遇到两个跳街舞的小青年回家。
三人随即开始尬舞。
邻居们纷纷探出脑袋看热闹,鼓掌,欢呼。
再比如说姐弟俩为了救阴间的April和高辉,穿上寿衣,灵魂出窍。
结果到了阴间才发现,原来鬼魂穿的都是黑衣服。
而姐弟俩一个穿着红衣服,一个穿着蓝衣服,引来无数“吃瓜”鬼魂的围观。
千钧一发之际,得仔一个屁意外化解了危机。
走搞笑风格的恐怖片,在早些年的香港恐怖片中并不少见。
但能做到脑洞这么大,这么无厘头的,还真不多见。
不过你要是觉得它只是搞笑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
片中也不乏令人感动的情节。
上文小嗨说过,为了寻找高辉,April独自一人留在泰国,随后也失踪了。
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为了去阴间找男友,她割腕自杀了。
高辉呢?
最后明明可以重返人间,却为了April,选择留在阴间。
两个人,都足够痴情。
没错,这部《见鬼十法》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
可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点,才让它沦落到了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境地。
为什么呢?
《见鬼》的成功,在于其思想和表现方式的高明。
该片不是一部纯粹的鬼片,而是借“鬼神之手”来表达一些特殊的东西。
这种恐怖,不是视觉上的恐怖,而是心理上的恐怖。
比起那些一惊一乍、单纯利用鬼怪形象来吓唬人的恐怖片来说更加高级。
而《见鬼十法》,就像是恐怖片“大杂烩”。
五个主人公的一系列“作死”行为,过于儿戏。
只能说彭氏兄弟的“野心”太大了。
想要兼顾恐怖和搞笑两种元素,结果两头都靠不上岸。
影片的最后,五人中,只有长贵一个人还活着。
自以为成功回到人间的May和得仔,其实根本没能回来。
那本漫画书,首页便标明了一条警告。
任何人一旦开始游戏,就会难以自制地继续下去,直到游戏结束为止。
可惜得仔等人和以前的参与者一样,都不曾认真看过这条警告。
而影片结尾,漫画书中的插图变成了死去的四人的模样。
书店老板将其放回书架上,等待下一群有缘人。
同时也暗示着,人类的好奇心和大胆,永无止境。
我们总是在诟病恐怖片里的主人公“作死”,可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
为了利益,为了刺激,亵渎鬼神,百无禁忌。
小嗨想说,对于鬼神,我们可以不信。
但请不要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