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满山翠绿。位于绍兴上虞区驿亭镇二都村魏伯阳山的山坳里,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一排坐西朝东的平房依山而建,挂着上虞梅之乡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的牌子,酒香便是从这里飘出来的。
开坛、灌装、密封……走进平房,只见两台灌装机、封口机一字排开,在工人的操控下,一瓶瓶红色的杨梅酒从流水线下来。“这就是我们刚刚开发的‘共富酒’。”驿亭镇党委委员金鑫风趣地说,目前,二都杨梅酒已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杨梅泡酒,提高附加值
享有“越中果品第一案”的二都杨梅,是上虞首只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也是上虞“四季仙果之旅”的一张金名片。驿亭镇作为二都杨梅的主产区,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值约1.6亿元。二都杨梅已成为当地梅农的“致富果”。
杨梅好吃但贮藏难。二都杨梅成熟期在6月中下旬,销售期一般在一周至半个月左右。由于不易贮藏和运输,当地梅农经常将卖不掉的杨梅泡酒,自饮或送人。也有人尝试出售,但由于市场、QS认证等因素,一直形不成气候。
2019年,二都村的上虞晶梅杨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金美吃起了“螃蟹”,准备规模生产杨梅酒。当年6月,赶在二都杨梅开摘前,取得了杨梅酒生产许可证,创办梅之乡家庭农场,注册了“晶梅”商标。
今年57岁、人称“铁娘子”的徐金美,原先也是杨梅种植户,在魏伯阳山上承包种植了500多亩杨梅。2006年春,她办起上虞晶梅杨梅专业合作社,吸收108户梅农为社员,合作社拥有杨梅种植面积3000多亩。
“当时就是傻想,假如二都杨梅酿成美酒,全年都可以销售,那二都杨梅的产值和附加值就会大大增加了。”徐金美说,经过多年探索,杨梅酒销售形势越来越好,去年销售了近1万公斤。
政府引导,拉长产业链
“多亏金美大姐,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说起徐金美,二都村梅农王素珍感激不已。王素珍家里有好几亩杨梅,以前苦于没有销售门路,经常遭遇卖难。自从徐金美伸出援手后,这桩烦心事彻底没了。今年,她家杨梅收入超过2万元。
翻开账本,里边记录着每位梅农姓名和收购数量。“今年累计收购二都杨梅近2万公斤,涉及梅农280户。”徐金美笑着说,合作社刚成立时,主要精力都用在卖鲜果上,现在收购的这些杨梅,全部浸泡在酒甏和酒缸里,准备做成杨梅酒。
她的酒窖里,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大小不一的酒甏和数十只半人高的不锈钢大酒桶,里面装满了用粟烧浸泡的二都杨梅。
而另一个仓库里,排列着20多个大酒桶,里面盛满发酵的二都杨梅,准备做蒸馏酒。“1公斤杨梅制成酒不到0.25公斤。”徐金美说,这条蒸馏酒生产线规模虽小,但“胃口”大,一天最多可酿制500公斤左右。
然而,这点加工能力,相对于二都村庞大的杨梅总产量,还是太小了。
今年6月下旬,二都村再次遭遇杨梅卖难。驿亭镇党委书记马百根高度重视,推动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快二都杨梅深加工步伐,做大杨梅产业。
在驿亭镇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徐金美以每公斤30元的保护价,敞开收购二都杨梅。最好的水晶种杨梅,每公斤最高收购价更是达到200元。
助企纾困,做强“共富酒”
6月27日,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徐金美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驿亭镇举行“强村共富助农·凤凰领航筑巢”二都杨梅深加工特殊公益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徐金美代表上虞晶梅杨梅专业合作社,与上虞区两新组织红领协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阮兴祥和驿亭镇二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宋斌钧签约。“阮兴祥个人出资50万元资助杨梅深加工。”徐金美告诉记者。
原来,有一次,马百根偶遇阮兴祥。阮兴祥告诉他,二都杨梅酒很好喝,但缺少加工厂家,他正在寻找品质上乘的杨梅酒。听了这话,马百根十分兴奋。“如果把二都杨梅产业链比喻成一条龙,那么梅之乡家庭农场算是龙头,但太小太弱,无力转动广大梅农龙身和龙尾。”马百根的比喻,一语道破了驿亭杨梅产业急需调整的现状。
龙头偏弱小,缺少的是资金和市场。为此,在阮兴祥个人出资50万元资助杨梅深加工的基础上,驿亭镇也将拿出配套资金,帮助做强龙头。
针对市场销售难题,在驿亭镇政府牵线下,“共富梅园党建联盟”成员单位、虞商联谊会、驿亭镇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傍晚,记者离开梅之乡家庭农场时,顺风快递的车辆开到了农场。从7月16日始,徐金美每天又多了一项工作:发货。“有了政府的扶持,我对做大做强产业充满信心。”徐金美对记者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