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炎炎,绿树成荫的 「鹅岭公园」一直是老重庆人避暑、休闲的最佳场所。
这里不但风景秀丽,而且还保留了许多人文历史建筑。人们在消暑的同时还能了解到许多过往的历史。
而最近,鹅岭公园内的 「重庆土耳其公使馆旧址」与 「重庆丹麦公使馆旧址」相继对外开放,就让我们一边避暑,一边打卡这两个历史建筑吧~
01
重庆人的避暑胜地
「鹅岭公园」作为陪伴了重庆人几十年风雨的免费城市公园,早已成为重庆人熟悉的老朋友,每逢夏日,鹅岭公园的绿荫处便是人们天然的纳凉点。
图丨微渝中
鹅岭公园是重庆最早的私家园林,其前身为宜园,也称礼园,系清末重庆商会首任会长、富商李耀庭的别墅花园,最初修建于清末宣统年间。
图丨微渝中
公园内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精巧独特的建筑景观,如 飞阁、虎台、桐轩、盆景园、石绳桥、瞰胜楼等。漫步其间,既能消暑纳凉,还能清晰地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丨巴适重庆
「榕湖」「绳桥」作为鹅岭公园内知名的标志性景点,碧绿清幽的池塘,让其成为重庆炎炎盛夏、连晴高温天气下难得的清凉之地。
图丨巴适重庆
园内制高处 「瞰胜楼」共七层高,可层层观景,站在顶楼,将两江风光尽收眼底,入夜观灯海,更是绝佳去处。
图丨巴适重庆
山脊栈道边上的 「飞阁」,碧瓦彩檐在园内绿幕的衬托下格外惹眼。其中心为六角形阁,沿阁状若飞鸟,故名飞阁。抗战时期,蒋介石夫妇曾在此避暑。
图丨微渝中
而最近,鹅岭公园又“上新”了, 「重庆土耳其公使馆旧址」「重庆丹麦公使馆旧址」先后对外开放,鹅岭公园的颜值再次刷新高度,让我们前往这两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一边避暑,一边打卡吧~
02
中土两国情谊的见证
图丨微渝中
鹅岭公园内,有一栋青瓦黄墙、古色古香的民国建筑,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醒目,这栋建筑就是 「重庆土耳其公使馆旧址」。
图丨微渝中
中土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古丝绸之路贯通中西方、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动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中国和土耳其两国经济、文化和贸易往来频繁。到了近现代,随着交通、通讯技术改善,两国友好往来更加全面。
图丨微渝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中心,30多个国家纷纷将驻华使馆迁到重庆,另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重庆设有外事机构。渝中半岛风景优美、交通方便,成为了大使馆集中地。
1937年,南京失守,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重庆。浩浩荡荡的迁移人群中,就有土耳其客人。1939年12月,土耳其第一任驻华公使席拔希从珊瑚坝机场抵达重庆。
图丨微渝中
同年12月28日,席拔希来到国民政府办公大楼,向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递交国书,宣告土耳其公使馆成立。 而就在席拔希来渝履新的同时,在大陆的另一端,土耳其却在经历一场浩劫。1939年12月27日凌晨,在席拔希呈递国书的前一天,土耳其遭遇强烈地震。
从地震发生开始,当时中国最知名的报纸《申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土耳其地震的报道。如1939年12月28日,《申报》报道的“土耳其东部剧烈地震”;29日报道的“土耳其震灾惨重”,以及1940年1月5日报道的“土耳其天灾频仍,损害异常惨重”。
图丨微渝中
“得知土耳其不幸遭此横祸,当时国民政府多次致电慰问土耳其灾情,而土耳其官方为表示感激,也多次复电致谢国民政府。”这些友好往来,都被当时《申报》和《中央日报》进行了报道。如今,部分信件复印版,就陈列在重庆土耳其公使馆旧址内。
除却官方之间的交流外,当时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和重庆慈善团体协会为代表的重庆各界,也对土耳其灾情颇为关注,纷纷致电慰问,还开展了赈灾捐款活动。如1940年1月9日,重庆慈善团体协会拨款5万元国币汇赈土耳其震灾。
图丨微渝中
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也正是在这时期,土耳其公使馆上升为大使馆,中土两国关系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土耳其于1945年1月3日宣布对日绝交,同年2月23日向德、日宣战,加入同盟国阵营。同年5月30日,土耳其首任驻我国大使杜凯飞抵重庆,拉开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方位合作。
图丨微渝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土两国往来依旧十分频繁,两国于1971年8月正式建交。2010年,两国又正式建立和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长期稳定的经济、贸易、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推动了两国友好交往站上了新台阶。
图丨微渝中
2017年3月29日,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表决批准了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议案。作为中土友好往来的典范、重庆依旧充当着两国同盟的见证。
图丨微渝中
修缮过后的公使馆进行了展览布置,分为抗战时期的友好交往、土耳其风土人情、21世纪合作往来三个板块,整个展厅动线合理,文献丰富。
为更好引导观众在文物史料中追寻中土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馆内在布展时,还特意引入了多媒体装置。市民、游客只需拿起印有当时新闻报道的模板,插入特定装置,就会在屏幕上方显示报道内容。
图丨微渝中
而在土耳其风土人情板块,流光溢彩的彩色玻璃灯、色彩华丽的土耳其碗碟、做工精美的土耳其地毯,以及充满异域风情的各种饮食、服饰文化元素,很好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神秘、热情的伊斯兰国家形象,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更多。
03
通往“童话王国”的窗口
说起童话故事,就不得不提到安徒生,他创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童话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美好睡前时光。
文化无国界,经典永流传。渝中作为重庆的母城,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对外开放基因浓厚,自19世纪末重庆开埠起,就是重庆国际交往的窗口,现有各类涉外文物旧址21处、使领馆旧址13处。重庆丹麦公使馆旧址就是其中之一。
图丨渝中政府
「重庆丹麦公使馆旧址」位于风景秀丽的鹅岭公园内,修建于20世纪20-30年代。建筑面积143.22平方米,是一座小青瓦屋面,人字木屋架,青砖墙柱承重,条石基础的砖木结构平房建筑,建筑本体保存较好。抗战期间,这里曾是丹麦公使馆所在。
近日,该旧址已修缮完成,修缮后的公使馆基本保持了建筑原貌,并布展“重庆丹麦公使馆旧址文化展览”,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
图丨渝中政府
该展览采用“展览+ N”的策略,采用“图文+场景复原”的形式,分为“抗战时期重庆与丹麦的关系更迭”“民国时期重庆与丹麦合作的典范”“21世纪的合作往来与丹麦文化”三个单元,全面讲述重庆与丹麦渊源故事。
图丨渝中政府
丹麦与重庆交往由来已久。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丹麦驻华公使高霖于1940年6月来重庆递交国书,正式成为丹麦最高驻华使节。二战期间,国民政府曾一度与丹麦断交,另以丹麦驻美大使高福曼所代表的“自由丹麦"为新盟友。1945年5月,丹麦获得解放后,重新承认国民政府,并于1946年恢复了中丹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重庆与丹麦的民间往来也十分密切,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国内科技并不发达,爱国实业家卢作孚邀请丹麦铁路工程师守尔慈来渝担任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北川铁路。在随后的15年里,守尔慈先后又参与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北碚城的建设与规划等工程,成就了一段佳话。
图丨渝中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丹麦成为了最早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2005年1月,丹麦在重庆渝中区设立领事馆,2012年11月升格为总领事馆。总领馆设立以来,双方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在人员往来、经贸投资、医疗、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拓展,书写了中丹友好交往历史的闪光篇章。
图丨渝中政府
随着重庆和丹麦合作交往的不断深入,这个远在欧洲北部的国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众所周知,丹麦是安徒生的故乡,有“童话王国”的美誉,此外世界第四大酿酒集团“嘉士伯啤酒”也在丹麦诞生。
为更好展示丹麦文化,该展览还创新植入了童话雕像、酒文化、音乐、绘画等其他丹麦文化元素,极大地丰富展陈内容和参观体验感。
/地点导航/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鹅岭正街176号
🕒开放时间:06:00-22:00
🚝交通:轨道交通1号线鹅岭站步行310米
<END>
封面丨渝中政府、微渝中、张坤琨
※ 声明:除原创内容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