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怡人,四季花开,清澈的溪水沿着村边的青石板渠汩汩流淌,徐徐汇入碧波荡漾的洱海;青瓦白墙间,白家儿女踏着朝阳、伴着暮色世代耕耘;大青树下,老人三五围坐聊着家常,孩童在一旁嬉戏,这样恬静美好的白族乡村图景,就在大理市。
近年来
大理市以生态建设为抓手
以文化传承为支撑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
提升人居环境整治
传承保护历史文化
着力打造具有“乡愁大理”特色的
美丽乡村名片
大理镇龙龛村座落于大理古城以东的洱海岸边,2021年荣获“云南省美丽村庄”称号。冬日的清晨,迎着海风,沐浴着朝阳,龙龛古渡同红嘴鸥一起迎来了新的一天。
旧时停靠船只的渡口,如今已经成为爱意与心意交汇的告白之地,是游客的打卡胜地,是村民茶余饭后的小乐园,也是龙龛村美丽景色中的一笔。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龙龛村从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厕所革命、治安管理、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着手,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漫步在龙龛村,一座座黛瓦白墙的农家小院点缀在村巷中,一条条整洁干净的道路连通村里村外,一句句熟悉的乡音伴随着灿烂的微笑,构成一幅宜居自在的乡村图景。
“我们龙龛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村庄的知名度,为下一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一个铺垫。”龙龛村委会副主任杨伟腾介绍说。如今,随着村庄内交通条件改善,龙龛景观道路建成,带动了村内小客栈、旅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从事民居特色客栈接待的有140多户,农家乐服务的旅游户30多户,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民居特色客栈
老年活动中心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为村民就是要从自己做起,首先把自己家打造好、整理好,爱护周边环境卫生,其次要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小事做好了,村庄就美了。”龙龛下登村村民刘霞的言语中,洋溢着村民“共建、共享”美丽乡村成果的幸福感。龙龛村辖7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白、回、汉族聚居世代相处、繁衍生息,绘就出民族团结的和睦画卷。
从洱海之滨到苍山脚下,可谓一步一景。喜洲镇周城村坐落于苍山云弄峰脚下,有着“中华白族第一村”“白族扎染艺术之乡”的美誉。
中午时分,在玉泉民族文化展示馆里,白族扎染州级传承人张翔正在做扎染。“以前觉得扎染属于老一辈,现在村庄周边很多年轻人也来学习,游客也慕名而来,扎染成为时尚,这得益于我们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张翔一边缝线一边激动地说。
近年来,周城村党总支按照“强党建、兴文化、树新风、促振兴”的思路,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注重对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
村庄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开展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众文化辅导等活动,组织开展白族扎染技术、白族刺绣、白族民居文化彩绘等为主题的培训,让非遗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进景区,让“乡愁记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底色。
在美丽乡村建设,周城村有“里子”,更有“面子”。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开展路域环境整治,修建排污管网、电力管网、石牌坊等基础设施;通过亮化绿化美化道路,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治理,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环境。现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民族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景象,2019年获得“云南省美丽村庄”称号。“村庄美了,村民的娱乐文化活动多了,生活在这里感觉很幸福。”周城村村民杨鹏亮感慨万分。
龙龛村、周城村,只是大理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大理市在发展生产、保护环境中,留住了绿色,留住了乡愁,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和远方”。
记者:杨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