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年的第一天清晨,我们迎着隆冬的寒风,走进坐落在古镇顺安境内的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来到铜陵美子园农家乐,寻找儿时那浓浓的习俗乡愁与记忆。
元旦这天,我们一行3人,是应铜陵美子园农家乐主人崔光美之邀,拍摄铜陵美子园农家乐传统手工制作农特产品。在美子园农家乐后院的一爿简易的平房里,我看到一个传统农家大锅台,两口大锅正在烧着热水,几位头戴青花巾、身系青花围裙的女工,站在锅台前有的用双手搓着做糯米粑,有的在制作米面。见此情景,却勾起我儿时难以忘怀的记忆。
曾记得,我在农村八年生活中,每年的冬季,一般是在农历的十月或十一月,都要用籼米磨成米浆做米面,用糯米磨成米粉做糯米粑。家乡传统石磨分上下两块,下比上要厚些,一般有四五十公分大小,需要用杂木材做的推磨把手前后拉动,确实需要有一把气力。至今在我的脑海里,印有我和母亲一道在邻居家的双手推的石磨上磨米粉的情景,至今挥之不去。我用双手推着石磨上的把手,母亲坐在石磨旁的板凳上,左手搭在石磨中心的把手上,随着我的双手右前推,左后拉的动作默契配合,推动着大石磨不停地转动着,一边用右手拿着勺子,将浸泡好的米带水,一勺一勺地向石磨上方磨心口放入,一般隔一圈子放入一勺子浸泡好的米,米和水的比例要适当,不然磨成米浆粉会粗细不均。磨完米浆后挑回家,再进行后期的制作程序。
WINTER LUCKY
其实,米面、糯米粑,是铜陵乡下农民常见的传统食物,应该说是一个传统习俗吧。其传统手工做法并不复杂,米面是用籼稻米,将大米浸泡后,用石磨磨成浆,将米浆盛入特制的平底的铁盘中,轻轻摇晃,让米浆充分在铁盘上薄薄抹上一层,厚薄要均匀,然后隔水蒸制成形,将面皮轻轻揭起放在竹竿上,冷却后直接刀切成粗丝,入汤煮熟,佐以精肉丝、香菇丝,也可加老母鸡汤,味道特别鲜美。多数是将面皮冷却后切成面条状晒干后,可以保存更久。糯米粑,也是将糯米浸泡用清水磨成糊状后,采用干净的棉纱布挤压沥干,用双手搓着做成粑粑形状,放入蒸笼里隔水蒸熟冷却后,再放入缸内用清水浸泡着,随时吃随时取,十分方便。
在这爿简易的作坊里,大锅灶旁的几位妇女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灶台后填柴烧水,有的在灶台前摊面、隔水蒸,再到铲下整块面皮;有的用手做糯米粑放入蒸笼里隔水蒸。这些薄薄的面皮略显透明而有弹性,被手法纯熟的一位妇女整块起边撕下后,又一块块搭在竹竿上,待新鲜面皮充分晾晒成型后,在水分未完全蒸发前,又进入了另一道工序:蘸粉、熨平,再到切成细丝。我看到,两位妇女配合默契、有节奏地忙碌着,随后,条状面皮将再次在阳光下晒干装袋。另外几位妇女一边做着糯米粑往蒸笼里放,一边将蒸熟的糯米粑倒入圆桌上干净的纱布上冷却,随后,放入装有清水的水缸里面浸泡。就这样,传统手工制作的米面、糯米粑,就完成了全部的旅程,直到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美味……
那浓浓的米香,带来的是浓浓的乡情和新生活的向往。据了解,米面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可以修身养胃、安神除烦、增强肠道功能等。在我的印象中,过去农村做米面,主要是给做“月子”的母亲吃的,像我们男人是很难吃到的。如今,铜陵美子园农家乐的传统手工作坊,始终坚持就地取材和纯手工制作,使加工的传统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行情。当天上午,有不少市民专程来美子园农家乐,购买手工制作的米面和糯米粑等特色产品,我也花130元钱买了10斤米面带回家。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新的希望。铜陵美子园农家乐主人崔光美满怀信心表示,她将生产加工更多风味佳、品质好的米面、糯米粑等农特产品,在满足广大城乡居民需求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作者:詹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