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农村“五治”开展以来,开阳县坚持把农村“五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开新局的首要任务,强力推动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加快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扮靓乡村环境,提升村庄“颜值”。
美化乡村,提升群众幸福感
“舒适的水上乐园游玩体验在游客间口口相传,吸引更多人来到龙广村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开阳县毛家院村村民严明芬说,看到人气旺起来了,她也打算发展农家乐,用地道的农家饭菜吸引和留住外地游客。
曾几何时,坐拥壮美南江大峡谷风光的苗寨村,却因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找不到加快发展的路子,村民只能望“河”兴叹。
“依托绿水青山,发展农家乐和民宿,还可以享受农村生活。”龙广村村党支部书记陶大模说,村里准备深挖旅游资源,推动龙广村从“美丽环境”向“美好钱景”转变,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
全力做好农村“五治”,已成开阳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禾丰乡穿洞村,村支部书记卢天志带领村民开展垃圾分类,每户群众都收到了全新的垃圾桶,实现干、湿垃圾有区分,有害垃圾有去处,可回收垃圾有人回购,“分类意识”逐步深入人心;通过推广“厌氧池+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艺“治厕”,根据人口数量、厕所位置、用水实际等制定旱厕改造方案,人居环境大变样,该“治厕”方式也在其他村落得到推广。着力解决一批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让农村生活环境更舒适、更宜居。
统筹调度,落实工作强合力
坚决落实“市统筹、县为主、乡(镇、街道)负责、村实施”的责任体系,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统一、高效、精准的指挥调度机制,推动“五治”任务落实到乡、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做到明责到位、定责到位、问责到位,形成抓“五治”的强大合力。
为强劲推进“五治”工作,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为双指挥长的农村“五治”工作指挥部,推进农村“五治”工作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针对考核督查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推动整改。各职能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并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强化多方参与。线上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农村“五治”工作;线下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抖音、发放宣传围腰、短视屏以提升宣传效果,凝聚全社会共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自觉参与农村“五治”工作,自行“一事一议”投工投劳及私搭乱建、老旧危房(圈舍)拆除等;鼓励社会各界和新乡贤重点支持、带头参与农村“五治”工作。
建章立制,推动“五治”出成效
“五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引领,实施过程中更要因地制宜。“开阳县在制定农村‘五治’工作方案时,对标对表贵阳市有关要求,多次召开专题会,向广大干部群众征集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1个总方案和5个子方案,为‘五治’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开阳县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高寨乡久场村在“治垃圾”时犯了难,尽管计划在每家每户都投放分类垃圾桶,但村里不少老人不识字,对“哪个桶装什么垃圾,多种垃圾怎么分类”很是头疼。久场村支两委急群众之所急,组织党员干部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告知老人只用做好常规的干垃圾和湿垃圾区分,纸壳、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和电池、药品等有害垃圾则由专人回收处理,有效助力垃圾归类、减量。
实行“五治”整体工作一月一调度,部门动态一周一调度,做到有任务清单、有时间节点、有业务指导、有责任人员、有议事方式、有解决措施。形成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深化农村“治房”规划、制度和监督体系;按照供水城乡一体治、生活污水分类治、黑臭水体集中治“三水同治”,细化农村“治水”规划、方案;按照前端有效分类、中端规范运输、末端无害化处理“三端共建”,建立农村垃圾收、运、处体系;按照城镇周边村寨配套改、集中村寨联动改、分散村寨因地改“三类分改”开展农村“治厕”;按照强化党员干部带头、强化村规民约执行“三管齐下”开展“治风”。
突出“村规民约”的自治性、约束性,将111个村“五治”事宜纳入“村规民约”,大力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有的村还创新开展“逢八大扫除”、“相约星期三”“支部发动、群众投劳”等活动,引导群众参与大排查、大宣传、大扫除和建设治理。同时,健全完善“四会一榜”,有效推进议事协调、垃圾收费、众筹建设等运行机制,引导群众参与“五治”工作,在每个村培育一支骨干力量、组建一支管理队伍、搭建一个参与平台、完善一套村规民约、组建一批建筑工匠,扎实开展“治厕”工作。
突出群众认可、科学评估、结果运用,开阳县以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牢牢把握农村“五治”中的关键环节,科学谋划、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建立健全一系列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全力推动农村“五治”工作提质增效。(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