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和什邡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李冰诞辰纪念活动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系统)“朱李火堰”揭碑仪式在四川什邡举行。
都江堰与朱李火堰
“朱李火堰”揭碑,标志着朱李火堰正式进入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列。大家都很熟悉都江堰,朱李火堰和都江堰有何关系呢?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两者的布局和治水思路非常相似,朱李火堰可以说是缩小版的都江堰。与此同时,包括朱李火堰在内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正在申报国家水利遗产。
李冰最后的治水遗作:
“导洛通山”,治理沱江水患
在洛水镇高景关,灰色的石碑上刻着黑色的“朱李火堰”四字。看似普通的石碑本身,充满了历史的细节。红星新闻记者从都发中心了解到,石碑的长宽分别为1519毫米、256毫米,其中,1519寓意都江堰的规划灌面为1519万亩,256寓意都江堰于公元前256年建成。同时,碑座的长宽高分别为2018毫米、960毫米、618毫米,2018寓意为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960寓意宋朝时期岁修制度确立,618寓意为唐朝时期渠首三大工程体系建构完成。
朱李火堰石碑
据了解,四川有两条大的水系,一条是岷江水系,一条是沱江水系。2200多年前,李冰在完成都江堰工程后,来到什邡高景关,在此“导洛通山”,治理沱江水患,留下了最后的治水遗作——朱李火堰,因积劳成疾最终长眠于什邡。其中“洛”,即洛水,是《山海经》记载源用至今的古名,后称石亭江,发源于川西北群山中的洛水,顺着山谷进入成都川西平原时,必须从高景关最低的古瀑口倾泻而下,因山区集雨面积大,汛期暴雨,常常危及下游。据《华阳国志》《蜀中名胜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从九顶山倾泻而下的洛水,时常造成什邡、广汉一带田园冲毁、人畜死亡的惨痛灾难。
李冰“导洛通山”简介
朱李火堰修建完成后,每当雨季洪水从山中水道倾泻而来,则分别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后,水势渐弱,缓缓地流向平原地带。自此,川西平原水患不再,粮田、河道星罗棋布,沃野千里,生机蛊然。“布局等各方面都非常像,就是都江堰的缩小版。”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指着两者的航拍图介绍,两者都是中间分水,旁边取水,都江堰利用鱼嘴分水,朱李火堰则是修建了“洛堋”,即石埂分水岭。
时至今日,洛水镇高景关仍发挥着重要的水利作用。据什邡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什邡利用朱李火堰建成前进渠,满足了该市洛水镇和湔氐镇8万余亩耕地的农灌用水,同时对于流域内的绵竹、广汉、新都、金堂等成都平原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申报国家水利遗产
正在等待现场核查
“朱李火堰遗址”立碑只是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末,都发中心启动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申报国家水利遗产,将都江堰渠首工程枢纽为代表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建筑管理体系等物质遗产,治水理念、水利科学技术、水事民俗节庆等非物质遗产作为整体进行系统评价,目前已经完成申报,正在等待水利部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核查。朱李火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李冰治水介绍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灌溉是主要指标,国家水利遗产考量的方面更广,包括发电、航运、防汛等方面。”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另外,两者在时间方面也有所差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入选的工程建成投用时间,应在100年以上;国家水利遗产的要求则是50年以上。与此同时,为摸清家底,2021年都发中心建立了基础资料数据管理平台,形成都江堰水利遗产专题数据库,目前正在着手编制《都江堰世界水利工程遗产管理保护发展规划任务书》,把都江堰“活态”遗产保护好、利用好。近期,都发中心又启动了有都江堰特色的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申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目前已经完成资料上传。
2018年,都江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也就是现在的都发中心。但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范围远不止大家熟知的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还涉及几十个县(市、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系。
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开展都江堰世界灌溉遗产工程目录清查时,发现灌区内历史悠久、人文色彩浓厚的工程比比皆是,哪怕是一条小河沟或小渠道。例如,双流大佛堰,开凿于清朝,灌溉仁寿、双流、彭山县三县田地,为协调解决三县用水矛盾,成立了三县衙门,是研究都江堰水政管理史的重要素材;青白江马棚堰,为驿站供水而得名……“过去我们保护的重点主要是都江堰渠首工程,通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审后,我们要把关注的目光和保护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都江堰灌区”,像朱李火堰立碑、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申遗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图据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编辑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