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边新貌
走进毕节
化屋村坐落在毕节黔西市新仁乡,它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是一个昔日被悬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也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如今的化屋村,荒山披绿、清水长流,改变的秘密就在:连通这个村落的一条条公路里。
记者:我脚下的这条路曾经是村民们外出的重要通道之一,从这里走到悬崖底部,徒手攀岩半天左右到达顶端之后,才能走出去。伸出五指嵌入凹凸不平的岩壁之中,每走一步都是艰难困苦。土路坑洼难行,大山另一边的世界虽然令人神往,可现实中脚下的路却成为了最大的阻碍。
化屋村村民 杨龙:原来我们出去的时候特别艰苦,穿越这个手扒岩还要走一段很长的崎岖山路才到,特别危险,但是没有办法。像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要走1个小时50分钟左右才可以到集市上,现在他们每天去读书,都有车子接送,来回才20分钟。
乌江源头、六冲河畔,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绵延于一处河谷中。这里2004年前还是“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深度贫困村。要想富先修路,改变就从脚下的这条路开始。
从崎岖的山路变成宽敞的柏油路
不仅节省了出行的时间更
是让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村落
搭上了发展的快班车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第一书记 常开林:2021年,我们的游客人数实现了大幅的增加,接待游客人数六十五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三亿元。
有了路,村里的人能出去了,出去之后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有了路,外面的人才进得来,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宝藏风景才能一点点被揭开面纱。这是这个乡村振兴故事最好的注解。
看着家乡的变化,大伙儿铆足了干劲,想要去见见更大的世界。2016年鸭池河大桥通车运营,一条巨龙连接起了一座又一座山头。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第一书记 常开林:最深刻的变化是改变了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老百姓现在的思想都和外界交往交流交融,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旅游公路开通以后,带动了沿路四个村一万二千多村民增收致富。
一条条路,串起了这个曾经闭塞的小山村。现在的化屋村,在绿水青山的掩映下,愈发活力四射。如果说道路是这个村庄的大动脉,那水路就是连通关节的重要血管。
乘船航行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
听着轻柔的风拂过耳畔
它们带走了浮躁与疲惫带
来了老百姓创业增收的好消息
化屋村村民 尤荣学:现在来旅游的越来越多,跑船的话确实生意很好,比起在外面打工要强很多。现在在家里面跑船的话,一家人每年可以存七八万。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的几个重要因素。游客多了起来,配套设施自然要跟上。现在,化屋村有农家乐31家、农家旅馆18家、民宿6家。每到休息日,家家饭菜飘香,户户笑声爽朗。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第一书记 常开林:在新的十四五的五年,我们想通过把产业发展好,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来大幅的增加群众的收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发展产业,通过网络直播来把我们化屋的特色苗绣,化屋小黄粑销往外界,让外界的游客和我们一起共享化屋村的美食。
黔边新貌——毕节化屋村
曾经在村里流传着这么一段顺口溜:“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旮头刨苞谷,哄饱肚皮不赚钱。”这几句玩笑话,道尽了化屋村过去的艰辛。曾经,这里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63.6%,如今,这里,2021年人均收入达19304元,早已不是过去的旧模样。看到了如今的化屋村之后,我也想到了几句话:“化屋之变源于路,屋里屋外展新颜。乡村振兴天地广,走出幸福好生活。”从曾经的羊肠小道到如今的宽阔马路,道路的变化见证了化屋村的变迁,它们串起了化屋村的幸福生活。在今后,村民们也一定会沿着这一条条大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直播预告
8月10日上午11点,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毕节市委宣传部、毕节市广播电视台,携手推出大型全媒体直播节目《黔边新貌——走进毕节》敬请关注!
本次直播活动由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策划,将采用大小屏联动的形式,将毕节近年来在产业、生态、乡村振兴等方面各项工作成果进行充分展现。展示毕节地区全面融入贵州“黄金十年”快速发展期,书写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以昂扬的姿态投身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编辑:王梦婷
记者:韩俊杰,赵龙
编校:代易
审发:孙志丹
新闻多一点
■关于遵义市仁怀市1例省外返黔人员阳性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三亚最新通报
■最新发布!贵州省卫健委发布最新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密接者活动轨迹涉及超市、菜市场,贵州一地发布紧急寻人公告
■关于遵义市绥阳县新增1例省外来黔人员阳性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