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017号 湖北通山 廖辉军
算是采访也是旅游吧,这是我第一次拜访向往已久的石门。沿着106国道,往通山县城区向南行驶不到半个小时,远远瞧见一个古朴厚重的“门”字单体建筑矗立在村头,这便是石门村。
石门村隶属湖北通山县楠林桥镇,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曾经,这里是商铺林立的繁华驿站,青苔斑驳的石板街,造型各异的旗杆石,楚风依旧的古建筑,悠然存世的众多明清遗址至今仍记载着过往的辉煌。全村共有837户3375人,差不多超半数的贫困人口。说来古老的石门村也是名副其实的“三区”,一为库区,二为老区,三为山区,后来被定为全县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没想到这顶穷帽子一戴就是多年,一时想脱都脱不了。
早在几年前,咸宁市委驻村工作队正式进驻石门村,眼前是一片垃圾满地、淤泥堆积的景象。保护绿水青山,改善居住环境,光是改变村民卫生习惯就不容易,工作队前脚刚走,一切又重归原点。工作队有人提出想法,何不开一家“石门村爱心超市”,以爱心积分兑现日用品的形式,对村民各项行为进行考评,没想到效果相当不错。
村庄面貌一变,村民人心聚集。趁着这把“火”,工作队又打起了长夏畈古民居的主意。
长夏畈又称石门街,这个被誉为“深山小汉口”的石门古镇,始建于明仁宗年间,是万里茶马古道上商贾贸易的中心集市,因夏氏家族集居此地而得名。
“这里没有样板,没有模式,有的是因地制宜,应景而作。”当时驻村干部郭晓明的话,让我不禁浮想联翩。
对此,时任村支书夏新华深有体会。“当初,我们准备对村里的古民居进行修缮改造,刚开始发动群众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他说,以前村民很是不理解,这些看似破旧不堪被人嫌弃的老屋,难道还能平端整出一个“金疙瘩”出来?
到了五一假期,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石门人满为患。实在住不下了,村民给客人介绍城里上档次的酒店,对方一个劲地摇头,偏要入住民居老屋,这让大家一下子看到了商机和希望。
一盘地方菜,一碗土鸡汤,山里的野茶油,河里的清水鱼,这些平日不起眼的东西瞬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因此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干劲十足,纷纷主动改建老屋,一家家民宿和农家乐红红火火地开了起来。
后来,工作队提出开发楚王山景区自然顺利多了。楚王山曾作为鄂东南独立团所在地和建国后首批“武汉市干部教育实践基地”,加之当地脍炙人口的楚王狩猎故事与红色历史记忆,无不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全村老老小小不约而同自发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随着新修通了与209省道相连的入村快速公路,以及楚王游猎雕塑、文化礼堂、忠义广场、贞节牌坊、烈士陵园等景区设施相继完成,这一切正好印证了曾经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奇传说。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乡村振兴不是搞花架子,抓发展不能铺摊子,只有村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我们才算不辱使命。”当我依依告别的时候,咸宁市委办驻古门村第一书记罗会凯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
推开石门千重景,绿水青山入画来。如今,开启的石门犹如赏不尽的最美乡村画卷,一道道秀色怡人,一季季繁花绽放,于是我想,人们即便错过了阳春三月油菜花,也会迎来盛夏七月荷花盛开。
回程途中,车窗外彩蝶纷飞,满山遍野翠绿郁葱。那一刻,我的脑海里依然回荡着唱响石门村的嘹亮山歌。“现在政策真是好,脱贫致富换新颜;路路通村连石门,家家户户奔小康……”歌声荡漾里,我看到日新月异的古驿新村,多彩石门今叠开,它们正朝着新时代新征程里中国道路中国梦的前行方向,重新焕发出美丽乡村的炫目光彩。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