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地区,大理不仅有苍山洱海的诗意风光,还隐藏着诸多的能工巧匠。作者沿着手工艺脉络探访了3座鲜为人知的大理村庄,寻找当地传承了千百年的手艺,也记录下一件件器具背后的手艺人。
敬天村
600年烧窑制陶史
敬天村位于大理凤仪镇,从唐朝一直到今天都是纯 手工制作土陶的地方。600多年的时间里,制陶的技术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从挖土、制胚、上釉到烧制,每一步都是手工完成。在敬天村山上还保留着传统柴烧的龙窑,沿着斜的山坡搭建而成,长的有十多个窑洞,由下往上看像是一条龙的龙脊。
敬天村依旧保留着手工制陶的技艺,在山上还能找到本地陶土。
凤仪在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曾经有500家从事陶器制作的作坊,不过今非昔比,现在已经没有几家再制陶、烧陶了。这里生产的土陶曾经是大理居民各地腌菜酿酒必备的生活器皿,在现代化生活的影响下,土陶的销路越来越窄,村民们只能另寻出路。
如今,村里还保留了两位大理陶器的非遗手艺人。他们除了做陶制陶外,也做起了陶艺培训,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就成为了他们的学员。
敬天村土陶非遗手艺人的作品。
手艺人
拜师学艺的新村民
1994年出生的欧阳,是敬天村的新村民,在敬天村 学陶做陶已经三年多。2018年欧阳和小伙伴罗罗从重庆来到大理,计划在敬天村学习2~3个月陶艺,没想到被这里手艺和气候吸引,于是干脆租下老村里的一个破院子定居下来。
在大理的日子很慢,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就去挖土、挖釉、研究配比。罗罗和欧阳会在大理的手工市集摆摊售卖自己的手工作品,也在微信朋友圈、闲鱼等互联网渠道售卖。因为大理消费水平低,基本也能自给自足,日子过得自由自在。敬天村大概有10户新村民,大部分是手艺人,因为这边房租便宜所以大家都选择来这里定居。
学手艺的青年人定居在敬天村,慢慢将老房子改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们在欧阳的工作室里见到了他们的陶器作品,茶壶、茶杯、公道杯、马克杯,还有一些不同造型的花器。陶器因为是柴烧所以富有变化,器皿落灰多少、摆放位置、柴的类型以及火候温度的不同使得同一批窑烧出来的瓷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肌理和颜色。
在工作室,我们第一次体验手捏陶器。泥土柔软而细腻,本以为烧陶的泥巴应该很好控制,结果我们捏了几次,只捏出一个壁很厚的陶器来。慢慢地,我们接受了现实,就在厚壁的基础上造型,享受用手塑造的乐趣。
在欧阳的工作室体验手捏陶器。
新发展
年轻工匠的创新力
敬天村年轻的手艺人一边和当地师傅学习传统制陶工 艺,一边也对产品进行创新,在功能性和美观性上更符合当代人对陶器的追求。
欧阳和罗罗将新时代的审美与制陶技艺结合起来。
老一辈手艺人的技艺在新一代年轻人手上得到传承,而年轻人的加入,也得以让敬天村的土陶重新焕发活力,受到市场的欢迎。
龙珠村
千年土纸第一村
大理民间有句谚语“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棉纸誉西南”,可见鹤庆手工纸在历史上的地位。始于唐宋时期的鹤庆白族手工造纸最早被称为“漾弓纸”,而鹤庆手工纸的主要产地龙珠村就位于鹤庆漾弓河畔。
进入村庄和村民打听,我们很快就找到了村里一个手工造纸的家庭作坊,一进门就看到了一排 排只能容纳一人进出的小空间。白族妇女们穿着传统服饰,把刚用纸浆做好的湿纸一张张摘下来贴在墙上,通过穿堂风,让纸自然晾干。黄色的手工纸层层叠叠贴在墙上,有一种安静整齐的秩序感,屋子里还弥漫着一股特有的纸香。院内则有两个白族妇女正在手工造纸,真没有想到一张张纸,就是这么一遍遍在纸浆中淘洗而成。
白族女工正在张贴湿纸。
鹤庆的手工造纸品种繁多,有妇女们用以描拓绣花图案、用于拓印版画的龙珠纸,书法绘画使用 宛若洒金宣纸的星纸,暗溢兰草芬芳的共川纸,还有红青梅纸、竹麻纸、花纸等不同品种二十余种。现在作坊所造纸主要用于云南普洱茶的包装用纸。也因为普洱茶产业,龙珠村还一直传承着这项古老的工艺。
龙珠村中的手工纸。
手艺人
九代传承的造纸世家
我们在龙珠村还拜访了云南省级非遗传承人尹松旺老师,了解到更多古法造纸的细节要点。 鹤庆手工纸要经过16道流程,本地人依然在不断研究工艺,从原来制作需要45~60天,缩短到现在的6~10天。
龙珠村有许多世代造纸的世家。
据介绍,这里很多人家世世代代都会造纸,家谱里也有世代造纸的故事,据尹姓家谱记载,到尹松旺这一代已经是第9代。
新发展
手工艺研学之旅
尹老师现在还会在工作室接待远方的游客或学校,定制不同的手工艺体验之旅。她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带孩子体验手工的内容和乐趣,希望可以借着手工艺体验式教育让更多外来人了解到鹤庆手工纸,把鹤庆手工纸发扬光大。带着这样的期望,尹松旺不断坚守和创新地探索着。
狮河村
家家户户做木雕
对于剑川木雕的了解,来源于我们在香格里拉和稻城拜访了几个藏族当地人家,在当地无论是门窗、佛堂和客厅都能看到精美的木雕。每每问起这些木雕是哪里做的,他们都很自豪地说“是剑川木匠打造的”。
于是,我们来到了位于大理北部120公里的剑川狮河村。这里的木雕一条街还能看到很多家庭作坊和各类工作室,随便走进一家工作室,就能看到不同工匠制作的精美木雕。
剑川木雕工艺之高超,远近闻名。
剑川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木雕产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独特的地貌特色和气候因素。剑川山林多耕地少,林业非常发达。其中,楸树、青皮树是云南特有的树种,也是剑川木雕最重要的雕刻材料。 多掌握一种除种地之外的糊口技能,基本上就成了剑川当地居民的常态,他们在农忙之余会成为手工业者,可以说整村都是“斜杠青年”。
大理佛教的兴盛也促进了木雕技艺的传播与提高。作为当时的佛国圣地,大理几乎每一个白族人都信奉佛教,每一个村寨都建有自己的本主庙。好多殿堂里的塑像都是出自剑川匠人之手,寺庙、佛堂等也成了最高超木雕技艺的呈现场所。
村中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制品。
手艺人
走南闯北的剑川木匠
在和当地人聊天过程中得知,村里很多木匠都曾经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建房子做木雕。我们在众多的店铺中,挑选了一家喜欢的进去,欣赏木雕的时候也和老板聊起了天。
老板王大哥曾是白族木匠游走的手艺人之一,他对我们讲自己凭借手艺走南闯北的经历,“那时候帮人家做木雕,一天就能够挣三四块钱。相比于在当地做,已经多了两三倍了。”可见当时剑川的木雕已经名声在外,并且本地已经开始往外输出高超的木雕技术人才了。
后来我们也了解到,剑川木匠外出谋生的传统是从古 代一直延续至今。有句老话:“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就贴切地形容了剑川木匠离开家乡走南闯北的历史。手艺人的游走将这项传统技艺带出剑川,走向周边各地,在云南、四川很多传统民居里留下这些精美的木雕。
在云南、四川的藏族人家中,客厅全是剑川木匠上门定制的木雕。
新发展
在传承中创新
现在的剑川狮河村既有传统木雕匠人在坚守祖辈传下来的技 艺,也有青年人不断向外学习发展木雕之外的木制产品。
我们还遇到了一个老板以风化木为材料专门制作各种不同的花瓶,每天他都会定时在抖音上直播带货。传统的技艺面临着现在市场环境的挑战,固有的造型已经跟不上现代的审美潮流,传统技艺也存在后继无人等一些现实状况,如果传统手艺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结合市场去创新,将会打开剑川链接世界的新方向。
💬
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