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描述三峡风景的诗句本身就非常多,也正是因为此处风景秀美,再加上文人墨客独特的艺术情调,这里也流传出了很多千古名句。
到了近现代,三峡再度引起全国的关注,莫过于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名为三峡大坝。
当年,由于三峡附近有很多并没有被发现的古迹和遗址,考古学家们在勘测的时候也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对每个可能藏着文物的角落都仔细发掘。
结果,在三峡拆迁过程中,专家真的发现了一“怪物”,7000年前的神秘特异人也得以重见天日。
沉睡了几千年的“怪物”
中华上下文明五千年,给绝大多数人带来一种一脉相承的感觉,而这次的考古发现,年代久远到让人已无法想象。
人类文明已经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即使是上古时代的人,生存也同样依赖于自然界,需要太阳的温暖,也同样需要雨露和山川,原始的三峡先民同样是如此。
在那个时代,人类已经遭遇了山体坍塌、洪水泛滥等自然危害,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便有了对于山川、动物以及“诸神”的崇拜。
很多都是人类想象力赋予的幻想,不过这也同样是人类文明意识发展的重要产物。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无论年代多么久远,都是如此。
从上世纪末开始,长江三峡工程的截流、蓄水、通航等,三峡文物的抢救性挖掘工作也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当中,这期间,也有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被出土。
早在1994年6月的时候,为了制定三峡工程秭归县地下文物保护规划报告,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查,并且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东门头遗址。
时间来到了199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队对秭归东门头遗址进行发掘,孟华平等考古队员采掘到了支座等陶器残片,这也证明了很多年以前,此处有居住痕迹。
11月,孟华平利用闲暇时间在附近巡查,湖北天门市博物馆的徐孟林也来到了现场,他们在杂乱的草丛中仔细搜寻,结果,徐孟林突然喊道:
“华平,快看,石块上好像有字。”
就这样,大家竟然发现了一个史前美术遗迹:“太阳人”石刻,它的长度大概是105厘米,宽度为20厘米,厚度都达到了12厘米,这样重大的发现,直接让人感到惊讶万分。
除此以外,当考古人员们再度发掘,还在东北部采掘到了城背溪文化时代的陶器,这样的发现,也让所有参与考古的工作人员们倍感震惊。
这也已经能够证实,早在7000年前的时候,秭归片区便已经形成了某种部落文明。
对于“太阳人”石刻的研究,从这一刻起便提上了日程,鉴于年代久远,还有很多细节,一直处于学者专家们的争论当中。
五年后的2003年,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参与此次会议的,不乏行业的顶尖人物,三峡出土的部分文物便被陈列在宜昌博物馆的库房之内。
而秭归“太阳人”石刻则被摆在了最为显眼的位置上,这也引来了无数学者的关注。
行业著名专家陈文武先生表示:
在他刚刚见到“太阳人”石刻的时候,就感到格外惊讶,整个图像看上去都充满了“古拙”的味道,还有极为浓烈的原始气息,不过太阳图形雕刻却又十分工整,雕刻的每一道“光芒”都格外苍劲有力。
在现场,也有很多艺术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人物头部略小于太阳,不过奇怪的是,头顶上有一小尖状细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此外,整个身体的形状是一个细长的倒三角形,线条看上去也比较松软,下端两条线并没有绘到顶尖,下部却还有一根横线,横线的下方依旧有一个三角形,这也让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专家这样表示:小三角形表示的是“男根”。
可是,这种说法依然让不少人心存疑虑。
下肢和身体的部位,左边和右边都有一个小圆圈,比其他的两个都要小很多,表示的可能是星辰。
总体来看,整个石面都经过了精心打磨,表面起来非常平整,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格外凝重,似乎在歌颂太阳,造福了子民。
无论从何种角度思考,“太阳人”石刻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归根结底,由于“太阳人”石刻的制作目的和社会功能实在是太过于久远,想要弄清楚其中的真实含义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专家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通过同时期的图像,来寻找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远古的人们拘泥于自己狭隘的世界观当中,也没有办法通过固有的思维认知去了解这个世界。
就拿太阳来说,什么自转或公转都不在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内,他们所适应的逻辑是:
一切的自然现象背后,都有一种极为特殊的神秘力量在驱使。
在这样的思维背景下,巫术便诞生了。
人们当然希望能够和“神灵”沟通,这样一来,他们就推选出了自己的巫师。
巫师们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他们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巫技和所了解到的自然规律,来使得广大的普通居民相信他们的能力,大家也很容易将他们当作为“神的化身”。
中国古代就有着“灵山十巫”的说法,比如神龙氏等,大众所熟知的夏禹也经常主持着占卜、祭祀等和巫术挂钩的活动。
拐回头来看,只有对这些大巫师格外尊重的背景下,才会出现秭归“太阳人”石刻这样的图形出现。
时代环境下,所有人都格外崇拜太阳,并且希望通过崇拜活动来消灾避邪,这也是对太阳诸神崇拜的体现,满足了祭祀心理的需要。
部落的首领们为了展现自己高高在上的神秘威严,就需要制作一些饰物,“太阳人”石刻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也体现了首领们祈祷部落能够平安、兴旺。
在古代,祭祀活动可不是小规模的,而是策划者们和广大工匠们绞尽脑汁的结果,他们模仿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最终反映到祭祀的图画当中,这个过程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秭归“太阳人”石刻背后的故事
用现代的手工业看来,制作“太阳人”石刻的难度并不大,可在七千多年前,这已经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了。
那会的石刻制作,通常会选择褐色砂岩,在材料上就要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利用好三峡的资源,并且逐渐摸索出一套规律。
通常来说,工匠会先选择较硬的物体做成工具,将石材打制成条形,然后将刻制人物的一面磨制的非常平整。
在设计好刻画的内容以后,再用尖锐的器物在石面上一点点敲击而成,这样看起来线条才能更加均匀,并且凹凸有致。
纵观“太阳人”石刻,本身就是三峡先民们的一项伟大创造,这一地区有着对于太阳众神的信仰,并且祭祀的习气已经流传的相当久远了。
在秭归王家坝遗址上,就在土陶片上发现了太阳纹饰、中堡岛上出土的祭祀坑上同样也发现了太阳纹饰,台子湾遗址上还出土了与太阳有关的造型。
峡江众多的道、观、祠上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仙,太阳神也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体现。
秭归“太阳人”石刻除了可能用于祭祀以外,同样也有可能是某位部落首领的功绩体现。
这样的说法,也同样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
石刻的雕刻手法,也有些类似于中国刻印艺术的形式:阴刻。
其所指的正是平面化的造型语言,这也是中外石刻画最为古老的艺术表现手段,这样的雕刻手法也并不是中国的特例,放在全世界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塔西里岩画,就有三角形人物;中故宫云南沧源第七地点四区也画有太阳和羽人,里面的太阳也是光芒四射,里面有一个巨人手持弓箭,这也是广大先民中太阳神的形象。
并且,秭归“太阳人”石刻和沧源的岩画《舞蹈图》、《太阳神与巫师》等在人物躯体方面有着很多的类似之处,这些画作中,人物的身体都被画为三角形,用直线来表现出四肢。
此外,在内蒙古狼山地区也有一幅拜日图,一个人双手举过了头顶,朝着高悬的太阳顶礼膜拜,太阳在头顶的左侧或者是上方。
画面中的人物双手高高举过了头顶,双腿屈蹲,舍弃了细节并且强调主要特征,外形非常明确,和秭归“太阳人”石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太阳图形的描绘几乎在存在古文明的地方都有过描述,不同的民族也各有信仰形式,其中的异曲同工之妙,也很容易直观感受。
“太阳崇拜”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经产生了,很多文化都把太阳视作活的精灵,无论是中国或者西方都是存在的,这也能够充分说明太阳在古人眼中的重要地位。
在上海世博会上,三峡秭归的“太阳人”石刻也被展出,在中国馆中,一共挑选了8件国宝,时间轴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刻到明代的针灸穴位铜人,这足以体现这件文物深厚的历史价值。
这次展览,这不仅是中国文化曙光的绽放,同样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回顾。
秭归”太阳人“石刻也是中国三峡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太阳相关石刻,填补了新石器时代美术史上的实物资料空白,结束了三峡地区石刻方面无较高艺术价值作品的历史,为研究者提供了美术实物依据,具有极高的原始艺术价值。
其中蕴含的秘密,还需要后代不断发现和补充。
参考
曙光初照:三峡秭归的太阳神石刻 中国教育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