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多发散发影响,全国旅游市场遭受了严峻考验。疫情也改变了人们的旅游需求偏好和出游方式,短距离、本地化、近郊化、智能化等成为游客出行新特征。面对困难,旅游市场主体通过产品创新和跨界融合,不断满足游客的旅游新需求。体育旅游、露营旅游、智慧旅游、自驾旅游等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展现出极强的韧性。
为了推动旅游业尽快复苏,国家相关部门与地方协调配合,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和消费激励政策。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将跨省旅游“熔断”范围缩小到县一级、取消行程码星号、缩短因疫情隔离时间、“通信行程卡”查询结果的覆盖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等举措,有效扩大了游客的出行距离,提高了游客出游的积极性。北京、湖北、云南、浙江等20多个省份通过旅游消费优惠、景区门票免费等措施,推动旅游业加快复苏。
进入7月份,全国各地的旅游纾困扶持政策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暑期旅游迎来了热潮。避暑游、滨海游、主题公园游、探亲游等传统旅游业态重新恢复了活力,吉林、新疆、海南、贵州、云南等地迎来了大量游客。
当前,为推动全国旅游业持续恢复,要破除国内旅游市场复苏的机制障碍,统筹做好旅游需求管理和旅游供给侧改革。要做好旅游需求精准管理,多方合力打好组合拳,针对旅游的特定环节、特定人群实施消费刺激。同时,供给侧综合政策要同时发力,通过不断创新文旅产品,实施人性化、精准化的疫情防控措施,让游客敢于出游、放心出游。相信随着旅游目的地提供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更温暖的人文关怀和更精准的疫情防控服务,旅游业的发展会持续向好。
(作者为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报记者王珂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