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纪录片《人生第二次》 截图
出品|搜狐健康
作者|詹达
编辑 | 袁月
318国道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何华杰也不例外。
2020年6月13日,何华杰和四位同样高位截瘫的队友在成都见面了,他们带着轮椅,“踏”上了318川藏之旅。
1. 一场回不去的“穿越”之旅
在《小病》中,老舍形容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而何华杰的“雨”来得猛烈了些。
2018年,何华杰在外蒙古从事着萤石矿采购工作。3月24号出事这天,何华杰和老板几人一起坐车从蒙古国乌兰巴托回乔伊尔,因为太过疲惫便在车上睡了一会儿。
再次醒来时,何华杰睁眼透过氧气罩看到的是医院晃动的天花板。
因为脊髓也受伤,何华杰胸部以下没有任何知觉,只有手臂还能轻微地抬起。
何华杰以为自己只是骨折。
而医生给出的诊断则是:颈6骨折脱位并颈髓损伤;颈7棘突骨折;腰椎多发骨折;左侧胸腔积液;肺挫伤;右侧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几乎全身的骨头和组织都受到了损伤。因脾脏受损过于严重,外蒙古的医生为他做了脾脏切除手术,说他,能醒过来已经是奇迹了。
如何形容这场不幸?
何华杰感觉,一闭眼一睁眼就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就像穿越了一样。
3月26号,车祸后的第二天,何华杰便被送回北京,进行进一步的修复手术。
先是脊椎复位,再是各种修复手术。术后在ICU里的18天,也并不轻松,脾脏损伤留在腹腔的血块要通过注射激素将其变成血水,再通过导管排出来。
相比较清醒的状态,昏迷时的何华杰更舒服,梦里的痛似乎轻一点。至今留存在何华杰记忆深处的是,护士用酒精兑着温水给自己擦手的片段,毕竟手是何华杰能感受到这种温和和舒适的唯一肢体了。
随着身体机能的恢复,何华杰转入了普通病房,意识也渐渐清醒了,现实社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何华杰也意识到自己并非穿越,而是真的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了。以前那个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站起来有1米8的何华杰随着这场车祸一起消失了。
当父亲将自己抱起来的那一刻,何华杰感受不到一点点对自己的身体的支配力。看着自己不能着地的双腿,向面条一样软软地挂着的时候,何华杰不由得开始想,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再怎么努力坚持也只是家里的一个累赘而已。
何华杰甚至想象过,如果自己真的选择离开,周围的朋友和亲人会有什么反应?
老板对自己的评价肯定不会太差,毕竟自己是在为公司效力的路上出的车祸;
二十四年来认识的人、交的朋友,应该会觉得有点儿可惜,毕竟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英年早逝;
父亲和哥哥应该也会难过一阵子,因为平时常和他们争争吵吵的儿子、弟弟以后再也不会和他们拌嘴了;
母亲呢,她会怎样?心思细腻的她会不会天天以泪洗面,会不会逢年过节就带着饭菜来坟墓前,一边哭一边给自己夹菜……
想到这儿,何华杰做了一个决定,再也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而难过了,要活下去,哪怕只是为了母亲。
2. 给不幸画个圈
从康复医院回家后,何华杰偶尔也尝试外出,一是为了看看外面的风景,二是想通过外出的方式去遇见一些问题,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
2020年在母亲的陪伴下,何华杰去过很多地方,宁波、杭州、黄山还有上海……何华杰心中始终想着,找时间再去一趟外蒙古。在睡梦中发生车祸的何华杰,还没有见过车祸发生的地点,他想去亲眼看一看自己倒下的地方,给自己的不幸画个圈。
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何华杰没能如愿去外蒙古,但某天朋友提出想去川藏线走走,这个想法深深勾住了他。朋友因为太忙没能去成,凑巧的是成都的一位老大哥何鹏刚好有出游计划,他们决定带上轮椅,组队开车自驾游。
何华杰便顺理成章地加入了。
出发前,何华杰的母亲便非常担心儿子的身体状况。因为排汗系统已经损坏,何华杰是无法排汗的,在炎热的环境下待5分钟,眼前就会黑掉。
但何华杰觉得机会难得,又或者是觉得母亲会和自己一起去,不会有什么大事儿。就这样,2020年6月13日,天南海北的5个人坐在轮椅上相遇了,唱着《平凡之路》,车队从成都开始向西出发。
被何华杰称为老大哥的何鹏,已受伤瘫痪16年,开车、搭帐篷、做饭不在话下,完全可以独立生活。这次旅程的计划也是由他来制定和领导的。
这趟出游远没有何华杰想的简单,与其说是一场旅游不如说是再渡一次劫。
和另外4位旅友相比,何华杰伤势更加严重,恢复的时间较短,刚出发就跟不上几位大哥的节奏,即使只是坐在车上,坐久了也会喘不过来气。
第一天晚上住宿的地方台阶太多,在母亲的帮助下才艰难地爬上去。
在何华杰的记忆里,一路上就是坐在轮椅上不停地搭帐篷、拆帐篷、做饭、洗碗,因为露营地过于湿冷而睡不着的整晚。
车子离拉萨越来越近了,但新鲜感也渐渐被身体上的疲惫和疼痛消解了。
当车队抵达布达拉宫时,何华杰想着,终于解放了,可以坐飞机回去躺着了。
而翻开手机,何华杰流连于手机里记录着的,一片又一片的遇岭观雪;在海拔4400米公路上高唱“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在广阔山丘上低头觅草的斑点马;一场坐在轮椅上的大叔和蹬“三轮车”的小娃娃的赛跑;色拉寺后山上随风飘上天的风马旗……
图片来源:纪录片《人生第二次》 截图
西藏的夜空很美,繁星点点,拍个黄瓜,泼上蜀川辣子,再打开几罐啤酒,五个人比着谁在ICU里待的时间更长,聊车祸后的那段混沌岁月,谈如何摆脱对家人的依赖性。
这也正是何华杰的痛点。尽管何华杰已经能够自己洗脸刷牙,照顾自己的身体,但外出还是离不开母亲的帮助,偶尔甚至会因为烦躁而生闷气。
看到同行的四位大哥可以自己起床,然后自在地登上轮椅,手推轮椅走十几公里也不累,何华杰很羡慕也更加担忧了,母亲再一天天变老,而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到完全独立呢?
车队到达林芝后,队友们也察觉到了何华杰渐渐低落的情绪,准备激励他一下。在通往拉萨的最后一段旅途中,队友们和何华杰母亲计划着,在母亲离开的时间里,让何华杰自己练习下车。然而不想中途遇到了下冰雹,队友又鼓励何华杰自己坐上轮椅。
何华杰知道这对于现在的他来几乎不可能,但队友们饱含期待地看着他,他得试一下。
坐上轮椅的方法和角度非常重要。何华杰将双手撑在地上,想借力将屁股甩到轮椅上,却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摔回地上。冰雹使劲拍打着他的脸,没人帮他。但他知道,队友们都在等一个结果,等着自己坐上轮椅的那一刻。
雨水、汗水、泪水混在一起,凭借何华杰自己肩膀的力量肯定不行,他思考片刻后,打开了车门,先慢慢挪上车,再使出全部力气将自己甩向轮椅……终于,他自己一个人坐上轮椅了,这一刻所有人恨不得站起来为他欢呼。
因为让大家都陪着他淋冰雹,何华杰哭得稀烂。他说,自己瘫痪时都没哭过。队友告诉他,这就是生活,我们就是要享受一切,哪怕是下雨或者冰雹。
在小旅店里,遇见刚刚毕业学生、组团出来玩的姐妹们,大家围成一桌,各自讲着各自的故事。
坐上轮椅后,何华杰的圈子确实变小了不少。以前出游若是遇到陌生人,何华杰可能会犹豫着要不要加入他们。但这次,车队的五人是318国道上的主角,因为带着轮椅出现在318上显得更加有故事,会吸引陌生人不自觉地聚过来。
而这些陌生人听完他们的故事后,会毫不吝啬地朝着何华杰竖起大拇指。这种面对面的肯定也化作了一股力量,填补了何华杰受伤心灵的一大部分。
从拉萨回来后,何华杰突然觉得好像没必要再去一趟外蒙古了,心里的圈已经画上了。如果说下一站想去哪儿,那应该是云南,因为何华杰母亲曾说过想去看看。
图片来源:何华杰
3. 做一朵不败的荷花
何华杰一直有个谐音的代号——荷花。以前在学校里,同学们常常这样喊他,他觉得这样叫也不错,毕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不是谁都能叫的。
荷花的英文是Lotus。车祸后在外蒙古抢救时,何华杰的相关诊断书上姓名一栏也写着Lotus。医生可能不认识何华杰,但他一定是想着要救活Lotus,就像是“Lotus”这个名字陪着何华杰走了一趟鬼门关一样。
逃过鬼门关后,医生对于何华杰说,你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选择躺平,但是长期下去会引发很多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关节僵硬和畸形、肌肉萎缩、褥疮、呼吸道感染等都有可能会发作;二是选择坚持锻炼,即使不能完全恢复身体,但能维持肌肉不萎缩。
为了让母亲不那么难过和辛苦,何华杰选择了第二条路,辗转多地,经历了18个月的术后康复。
在这18个月里,医生让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此时的何华杰还只是被裹挟向前走,就像一朵正在枯萎的荷花,需要有人不停地给予养料。
何华杰的康复日常
从拉萨回来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视频,回忆起这“有时晴有时雨”的11天,何华杰决定未来的人生要做一朵不败的荷花,要靠自己从泥土中汲取养料。
高位截瘫后膀胱护理也很麻烦,如果用留置尿管排尿,很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如果用一次性尿管间歇性导尿,每次排尿都要花钱,这样的花费会让何华杰更有负罪感。
直播卖眼镜,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是何华杰的新养料。
2020年起,何华杰便开始运营自己的抖音账号@何华杰(lotus),与网友分享自己的康复过程中的一些新鲜事儿,也开始尝试做一些更加有趣的短视频,例如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用腿拉小提琴。
渐有起色的事业也让何华杰生活更加充实了起来,经常忙得锻炼的时间都不够了。
工作中的何华杰
何华杰在分享出自己的故事时,告诉搜狐健康,如果一些患病或者说遭遇了一些苦难的人,看到自己努力之后有所改变的样子,也会想要变好吧。因为曾有一个患有小脑萎缩的姑娘,在看到何华杰用康复机器人走路的视频后,也想要通过康复机器人的训练让自己恢复过来。当看她灿烂地笑着说没有放弃自己时,何华杰感觉自己分享的视频都变得有意义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