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出品,虽然算不上部部精品,但算是一个厂牌保证,
迪士尼是造梦机,它为成年人和孩子编织了太多美好的谎言,
它告诉观众,在童话里,有希望,有梦想,也有自我。
而公主系列,又是迪士尼这个厂牌的重中之重,
迪士尼公主:辛德瑞拉,白雪,茉茉,花木兰,艾莎,红发,小人鱼........
天赋异禀,各有千秋。
而年初在国内上映的《魔法满屋》中,
拉美公主——米拉贝,她似乎更平凡,更普通。
《魔法满屋》落足于拉美历史,
讲述了一个叫马利加的拉美家族因为动荡,隐居在哥伦比亚山区的一栋魔法屋里。
这栋房子是有魔法的,
而住在这栋房子里的每个直系亲属,除了米拉贝,都是有魔法的,
外婆,小姨,舅舅,表姐,表弟,妈妈都有魔法:
移动位置,掌控天气,预知未来,治愈病人,易容之术,和动物对话,指挥植物生长,力大如牛。
在这样一个内卷的魔法家庭,米拉贝显得格格不入,
但她并没有因此产生嫉妒或者愤恨,她甚至帮助小侄子克服障碍,成功获得自己的魔法能力。
米拉贝唯一的烦恼,就是预感到了自己强大的家族极有可能要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而这正是全家三缄其口的事情。
《魔法满屋》用歌舞的形式介绍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能力,心理活动,
在画面和音乐的呈现上,保持了迪士尼水准,
可故事却大打折扣,几乎到了剧情不够,歌舞来凑的局面。
米拉贝如何突破困境,帮助家族重建声誉的,也可以一句话概括:
话疗,谁不服,就疗谁~
全片没有太多激烈的对抗,即便没有魔法,也无法成为左右米拉贝命运的重大因素,
米拉贝没有太多内在上的自我怀疑,她的输出大多是对外的,她是一开始就对自己有着清晰认知的。
而《魔法满屋》中,魔法蜡烛则是最为强大内心力量的象征,
在外公不幸去世后,外婆逃亡途中偶然间得到了魔法蜡烛,在这样的处境下,魔法蜡烛无疑是一种暗喻:
独自一人拉扯大三个婴儿,有多难?
魔法蜡烛其实象征的是当时外婆强大的内心。
外婆带着三个孩子成为了奇迹谷的领袖,也是因为这种强大内心的趋势,
外化这种强大,那就是生生不息的家族和一直燃烧的魔法蜡烛。
随着年纪渐长,外婆在身体和心理上不可避免地要迎来衰弱,
魔法蜡烛的开始变暗,有熄灭的危险,也是因为外婆的这种变化。
而由外婆掌管掸魔法蜡烛同样象征着某种专制,
顺从外婆价值观的鲜花大姐和大力士二姐,一直都是以完美形象示人,
她们内心的境遇从不敢袒露,
正是这种对完美的无尽追求,激发了整个家族的焦虑,对不完美的焦虑。
也正是这种焦虑,开始产生裂缝,
心里滋生了害怕与恐惧,魔法蜡烛的力量自然变弱,
这种变弱,家族成员的处理方法,都是无视,只有米拉贝正视了问题,
米拉贝和外婆代表了两代人的价值观,外婆那代人是秉持着完美和强韧的外化,
而米拉贝则是遵从自然,遵从内心的新生代。
蜡烛的熄灭,也预示着旧理念的崩塌,
变则通,是家族,社会长久立足的不二法宝,
而当外婆重回山谷,重拾记忆,找回了初心,正式了自己强大生命力的源头,
这种责任的交接也在山谷完成,米拉贝也开始理解了外婆,
米拉贝一直以为的奇迹赋予魔法,其实真相是外婆独自一人忍受了苦楚,而带给了家人希望。
米拉贝代表的全新价值观从此才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魔法小屋重建,马利家族的价值观得以重塑。
米拉贝与外婆其实更像是当今人们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的一种对自我的和解,
尤其放在了这种极度内卷的当下,更完整的自我,不是强撑,而是释放和觉醒,
放弃无意义的内耗,接纳真实的能力,
讲真,特别适用于内卷下极度焦虑的人们。
魔法满屋这种价值观和叙事上的前后统一,虽然很顺畅,但却少了主人公与命运作斗争的力量感,
而她的姐姐,鲜花使者,作为整部作品中最充满矛盾的角色,
其追寻自我之路,也出奇的顺利,被妹妹破坏了婚礼外加一场话疗,就立刻意识到自己不想种鲜花,而是想孵化仙人掌,
而那不要的未婚夫也没有浪费,直接移交给了有着顺风耳超能力的堂妹。
《魔法满屋》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优点是它延续了迪士尼的童话感,它拥有出色的音画效果,
对南美风情文化高色彩饱和度的应用,充满百年孤独味道的神秘奇迹故事,都有些魔幻现实的味道。
缺点是,它的内核空洞,乏味,毫无创新,
和迪士尼对比强烈的,就是不走寻常路的皮克斯,反而一直执着于推陈出新,
而迪士尼倒显得陈旧和保守许多,当公主遇到问题,没有一首歌解决不了的,如果解决不了,就再来一首的老套路子。
同时,它不敢把真正的现实矛盾植入童话中,
而是不痛不痒的加入了一些现在热门的思想观念,格局越来越小,
真正触碰到本质的问题,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全球政治环境下,迪士尼选择了规避风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好看的人物上。
而观众在经过如此多娱乐产品的轰炸,口味早已经变了,
今年琳娜贝尔的火爆反而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
人们一直相信童话,人们要的不是敷衍的童话,而是从内到外都真心诚意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