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晚,我终于踏上余姚的土地,来到王阳明先生的故乡,想象着阳明先生早年在家乡的山水中润泽滋养,希冀我亦可从这里的山水沾些灵气,竟至激动得久久难以入眠。
此次赴余姚的目的不是旅游,而是与浙江上百名高中语文教师交流《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次日早餐后,我赶到余姚中学,在陈智峰和戴柏葱两位老师陪同下,我们来到了阳明雕像前。大概校园中心位置有一个小池,半围着廊亭,通往池心的蜿蜒小径,尽头就是阳明雕像。阳明左手持一根竹杖,右手前倾提着一盏灯笼,照着前方的路,呈迈步前行之姿。我们猜测着竹杖和灯笼的寓意:竹杖是纪念阳明青年时格竹子的故事吧,那么灯笼呢?午饭后,雨已停,阳光若隐若现。我与几位老师来到阳明雕像前合影留念,再谈起阳明的灯笼,记不得谁说的,阳明生活的时代周围非常黑暗,他打着一盏灯笼为人们照明。我则推测这盏灯笼意味着阳明心学思想。
在阳明雕像一侧下方基石上刻有八个字,涂成朱红色,“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是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王阳明对从游的弟子们提出的四方面的要求。而这八个字,在余姚中学楼道和教室里多处都有不同方式的介绍,似乎就像一盏盏指路的灯笼,照亮了学子前进的方向。
王阳明讲“事上练”,重视参与实践,要“知行合一”。社会学学科的性质也要求重视实践,“从实求知”,以获得的知识来指导社会正确的变迁。在阳明故里余姚中学交流费孝通的经典名著《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心得,感觉两个先后相距数百年的先贤相遇了。事有凑巧,我想到了我所执教的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前四字取自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关于人类在全球化时代和平相处的十六字箴言,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后四字“知行合一”来自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的关键词。
以我这样不免些微牵强的联想,王阳明与费孝通似乎可以坐在一起,探讨中国的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未来。费孝通晚年提出的社会学要研究人的“心态”秩序,心学与社会学似乎也可以牵起手来,都在一个“心”字上。
回忆起我近年的学术工作,去年年初在《南京师大学报》发表的论文《“心”即“认知”:认知框架、社会事实与赋值力》,就是“心学”与社会学的融合,对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以现代社会科学理论进行新解。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出“心外无物”思想成为阳明心学的根基。从现代认知科学的视角看,每个观察者的认知是不同的,导致了同一事物在每个人眼里呈现不同样貌。这个不同就造成了每个人所认为的“事实”实际上的差异,都经过个人的“认知框架”的棱镜进行了框定和过滤,因而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其形象、价值和意义也就有了差别。必须通过认知水平的提高,“心外无物”的心学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提高个体和社会认知“社会事实”心智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10月18日的讲座,我讲“从《乡土中国》到《走出乡土》”之前,是程载国老师跟老师们分享自己研习教学《乡土中国》的经验。程老师对《乡土中国》不少细节的关注表明了他研读得深入细致。执教于阳明故里,他对王阳明的思想有深切的领悟,他在一篇赏读王阳明《黄楼夜涛赋》的文章中写道:“青年时期的王阳明有着强烈的道家出世思想,本文苏轼与客的对话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阳明对仙道世界的向往。苏轼将自己的喜忧投射到洪水之上,正是儒家推己及人思想的体现,从哲学境界上说,这样的境界只能停留在有我之境。而客劝说苏轼不必执着于自己的喜忧,强调从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看待事物,更加接近于道家的无我之境。彼时的阳明无疑觉得道家在境界上要高过俗儒,几年之后当他真正进入儒家的钻研之后,他的思想观念才有所扭转。”阳明此赋写于1504年,距离1508年贵州“龙场悟道”大约四年时间。龙场悟道提出“心外无物”,已达到“无我亦有我”“有我亦无我”之境界,以儒家为主导灵魂,儒道释诸家杂糅一体,已是阳明心学的肇端。我理解程老师所说的“扭转”大概是指的这个变化。找来此赋,认真品读,我所喜爱的两位先贤,阳明以梦境假借苏轼的“听涛”故事写出寄托自己思想的文字,感觉穿越时空,我在聆听他们的对谈。
10月19日早上,陈智峰老师与我一起赴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跟高一学生交流《乡土中国》的阅读。
与智峰老师余姚相见是第一次,但因文相知已有多年,尤其是关于苏东坡的话题,更是常有往来。他的好多文章我都读过,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比如他在《称呼不同,情感各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一个独特切入口》一文中,通过作者对词中人物称呼的不同,寄托了不同的情感,这一分析角度发前人所未发,却又合情合理,富有启发。
在温州讲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自然想起费孝通先生三访温州并提出“温州模式”的故事。查询《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得知,1998年的10月19日,也就是23年前的同一天,费孝通正在温州做社会调查,上午访问了东方灯具市场、温州装饰材料市场和温州家具市场,下午接受了浙江电视台的采访。1998年的10月,我刚刚入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生一个月时间。费先生和我都不曾想到,就在23年后的同一天,我这样一个社会学后生来到温州跟高中学生讲《经典的诞生与大师的成长:费孝通与〈乡土中国〉》。在这所学校,我了解到许多学生都是家长在海外,遍布世界各地。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没有市场的地方,温州人就去开辟市场。费孝通总结的温州精神是:冲破旧框框,创出新路子。
能与温州这些年轻的学子和富有朝气的老师一起研讨费孝通先生的大师成长历程和经典名著《乡土中国》的诞生,真是一件余味绵绵的人生乐事。
忙碌中写下以上这些文字,以纪念首次浙江教育行,也为了记住这次浙江行所遇到的故交新友们,尤其是奋斗在高中教学第一线的那些令我敬佩的语文教师,愿他们心中永驻阳明的灯笼!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著有《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等)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07日第4版
作者:陈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