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田湾,老山城的精髓所在,渝中区的神秘社区。这里固执地坚守着生活原本的模样,每天都上演着市井烟火的细枝末节。一切,都是为了生活。
by:周小喜
仅仅800米的老社区街道,与周遭的高楼大厦,网红景点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自成一派,安然扎根在寸土寸金的渝中黄金地段。
by:周小喜
这条街道人群密集,身影总是忙碌,每个面孔的背后都是为了认真生活。
by:周小喜
临街的各类店铺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住在大院里的居民,下个楼,十几分钟就能把一天的所需采购完。
by:周小喜
楼上买酒,楼下算命,正是山城独特的地形,才有这样魔幻的组合。
by:周小喜
街边的手艺传承人,朴实地修补皮鞋,安静地守着这一片天地。
by:周小喜
“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
市井烟火气是一座城市的人间百态,而菜市场则是灵魂所在,这里有重庆的过去和现在。
by:周小喜
大阳沟农贸市场,曾是重庆最大副食品市场,这里有老重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20世纪60年代,用竹架竹棚搭起的五六百米的街区市场,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大阳沟菜市场,在那个年代,全国也难找到几条如此规模的菜市场。
虽然临江门、朝天门、解放碑一带有很多个菜市场,但这里规模大,肉店多,菜摊多,有更多的选择,想要买到新鲜的菜品,大阳沟是首选。
by:周小喜
最初,大阳沟农贸市场在解放碑中心的位置,后因市场设施落后,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需求,在2010年6月30日,大阳沟农贸市场正式关闭。
同年,区政府推荐“重庆第一栋专为农贸市场修建的大楼”——学田湾综合农贸市场,承接大阳沟农贸市场经营户搬迁,超过三分之一的原大阳沟经营户入驻了这里,自此,大阳沟农贸市场开启了新篇章。
by:周小喜
城市的早晨,都是被菜市场唤醒的。
早上6点,天还没亮,这里已经挤满了精神百倍的买菜大军,各种应季蔬菜、猪牛羊肉、香料粮油、豆类面粉······早已摆好,等着被主人买走。
叫卖声此起彼伏,交流砍价全靠吼,到了9点,氛围达到高潮,摊前围得水泄不通,过道要侧身才能通过,听说到了过年过节前,凌晨三点就是这幅景象。
by:周小喜
一楼主营瓜果蔬菜和粮油副食,二楼主营肉类生鲜,第一次见到菜市场有整只牲畜挂着卖,整层楼充斥着血腥味,开玩笑地说,二楼的阿姨们“杀气”都要重些。
by:周小喜
没事就在市场不远处闲聊的“棒棒”,对这里的业务一清二楚,在生存艰难的今天,这里彷佛是他们的避风港,永远都有生意。
by:周小喜
学田湾社区不大,顾客和商贩多是邻居,即便不是,时间久了,也能挂得到面相。
常去光顾的店,走拢还没说话,老板就知道你想买什么菜,有什么喜好,还会因为你是熟客把零头抹掉,人情味十足。
by:周小喜
陪家长买菜的小朋友睡眼朦胧,让我想起小时候,陪外公来买盐水鸭,因为嘴馋,即使重也想自己提,为的是路上偷吃,到家了,鸭子也不完整了。
那时以为自己隐藏得多好,其实是外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宠爱。
by:周小喜
陪买菜的另一个好处是,路上总能有零食安抚:白糕、绞绞糖、麻糖、糯米团、土豆泥、烤串······
有时遇到卖碟片的地摊,总要嗦地上扭到妈妈买动画片看,现在想想,我的《小美人鱼》《埃及王子》《猫和老鼠》,都是那时的收获。
久而久之,变成主动跟去买菜,小时候的我们,获取快乐的途径真的很简单。
by:周小喜
这里既可窥见本地人的饮食习惯、真实生活,又能激起心中对市井生活的向往,过日子不仅仅是日复一日,而是努力热爱平凡,每天都活力可爱。
by:周小喜
如今的菜市场早已告别了脏乱差,管理更加规范化了,各类产品都有固定的摊位。
菜市场带动了周边的繁荣,在这里无需踏出社区,便能过起自给自足的小日子。
原标题:天天都打挤,这座大厦竟是重庆菜市场天花板,来逛过的都是老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