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魅力十堰”可以订阅哦!
柏林镇草把龙灯舞走进校园展演。图/官欣
二月二是传统的民俗节日。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因此,用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十堰也有与二月二相关的习俗——柏林镇草把龙灯舞,这是柏林群众逢农历二月初二自发组织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2013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
官守华扎制一条草把龙灯,要用近300公斤稻草。图/官欣
流传百年
草把龙灯舞绽放魅力
史料记载,中国的草把灯舞源于宋代。十堰张湾区柏林镇流传的草把龙灯舞,源头无法考证。在2011年的非遗项目资源普查中,柏林村六组八旬老人陈连启回忆道,从他记事起,就看到他的爷爷及郭安城、郭富长等老人玩草把龙灯舞,后又传授给他和郭贵庭、焦顺义、余胜举、杨英全等人。从这一点推算,柏林镇玩草把龙灯舞的习俗早在清代就有了,至今流传上百年。
据老艺人讲,祖辈们为求风调雨顺、消除疫病、驱除瘟疫,就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扎制龙灯,到龙潭祭拜龙王,并送上猪头、羊头、全鸡等物品供奉,将龙身插满香火,寓意“苍龙升天,保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康幸福”。在这种美好的愿望下,形成民间在农历二月二玩草把龙灯舞的习俗,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柏林草把灯是用稻草、竹篾、木头和绳等材料扎制而成。先把稻草理整齐,用绳子把稻草捆成水桶粗的圆捆,用刀割去两头,留中间约40厘米长的样子;然后用稻草绳把草捆打“花”,捆结实,这就是“龙节”,选用鸡蛋粗的结实木棍,截成“齐眉棍”,插进“龙节”中腰,固定,就成了“龙爪”──舞龙的把手。龙头安上提前做好的角、双眼、龙耳,用大红纸做成龙舌,安在龙口中。把扎好的草龙头、草龙尾按平年12龙节、闰年13龙节的规律,用草绳连接,就成了草龙。
草把龙灯舞的基本套路包括:游龙上场、圆盘卧龙、起伏摆尾三次、圆场擎龙、龙翻身、聚龙、圆场穿龙尾、跳珠、拜四方龙点头、穿龙三次、跳龙三次、八字舞龙、盘龙、左右游龙下场等。主要动作有八字拜四方、圆场跳龙、龙船造型、庆龙、盘龙等一系列动作,表演时动作粗犷自如、稳健大方。
精美的草把龙灯被收藏于当地文化馆内。图/官欣
父子传承
希望把非遗项目发扬光大
近年来,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陆续逝去,这一民间舞种正面临失传的困境。为了把草把龙灯舞文化传承下来,张湾区柏林镇文化站站长、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官守华,深入挖掘传统民间文化,精心记录整理,成为这一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在草把龙灯舞的挖掘申报过程中,官守华多次走访柏林村老艺人,学习草把龙灯舞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和舞龙技巧。通过老艺人的讲述,加上查阅相关资料和考察学习,他基本掌握了草把龙灯的制作方法。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一条由12节组成、长约24米的草把龙灯成形。他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经过7个月的努力,制作出了一条更加精致、富有神韵的草把龙灯。
官守华说,做这条草把龙灯,仅稻草就用了近300公斤,14个壮汉才能舞起这条龙。通过系统掌握草把龙灯的制作工艺和舞龙技法,官守华成为这一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此时距离他1998年第一次接触草把龙灯舞,已经过去10余年。
在官守华看来,传统文化需要普及,更需要传承。他每天坚持研究传统文化,从未懈怠。值得欣慰的是,如今,草把龙灯舞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柏林镇也组建起了一支100多人的草把龙灯舞表演团队。2016年2月,官守华的儿子官欣放弃在工厂就业的机会,回到家乡柏林镇,跟着父亲一起收集民间老物件,一起学习表演民间技艺。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官欣已经掌握草把龙灯舞的技巧。如今,官守华父子每年都会带队下乡表演。
在当地的重视和官守华的坚守下,现在,柏林镇文化站从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发展成为集文艺培训、文艺演出和文化遗产保护于一体的全省闻名的乡镇先进文化站。
(来源:秦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