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月亮山山顶,俯瞰莽莽绿海。每一个到达这里的人,都为之震撼。这里是塞罕坝面积最大的石质荒山,总面积3000多亩,如今已被一片片越来越浓的绿色覆盖。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是树,更是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是“美丽高岭”,更是“精神高地”。
攻坚造林刚开始时,每年都是上万亩的造林任务。在山上作业,有时一片云就会带来一场雨。山上没路,跑又跑不及,躲又没地方躲。塞罕坝的林子很大,冬天上山,补给不够,他们渴了随手抓起一把雪就吃,也是常事。造林时要上山,林子造好了,还要再上山。因为,“三分造,七分管”,苗子长势如何,树种是否适合地块,既要防虫害,又要防鼠害。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种精神、这份责任已扎根在每个塞罕坝人心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要在接力传承的基础上,搞好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力争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的饱和值。也就是说,除了道路、河流、湿地和防火隔离带,塞罕坝全被绿色覆盖。
塞罕坝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资源效益上取得显著成就。百万亩林海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森林和湿地资产总价值达231.2亿元,每年涵养水源量2.84亿立方米,年释放氧气59.84万吨,年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栖息着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同时,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周边4万多百姓受益,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荒山成了青山,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一以贯之、代代相传,它深深镌刻在每一棵树木的年轮里,铭刻在每一个塞罕坝人的生命里,必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种精神支撑,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新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