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省临清市的古桑树群,便与一股大自然的芬芳撞了个满怀,数百年的古桑树依然枝繁叶茂,冠幅达10余米,即使是千年老树也仍硕果累累。这里的古桑树林曾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拥有古桑树群1500亩,300年树龄以上古桑树2万余株。该区域产出的野生桑黄,营养成分远远高出其他区域,品质和价值位居全国前茅。
如今,临清桑黄已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中国农业创富大会十佳优质农产品、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等称号,临清市先后获得“中国桑黄之都”“桑黄种植示范县”等殊荣。
“树疙瘩”变“金钥匙”开启致富大门
国家级示范社临清市先锋农产品合作社理事长王荣祥跟桑树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他始终觉得让古树焕发新的生机,是自己的使命。“这是前辈留给我们后人的财富,我们得想办法赋予它们新的活力。”王荣祥这样说。
2017年,在一次省里召开的会议上,王荣祥结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从那时起,他才得知古桑树上长出的、被村民们称为“桑树蛾子”的黄色“树疙瘩”,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桑黄。王荣祥告诉记者,以前大家看到桑黄,把它当作垃圾从树干上铲下来扔掉,都不会多看一眼。而如今,这种具有珍贵药用价值的寄生菌,为临清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从知道这是桑黄以后,我回来就开始自己学习研究提取菌种,第一年不太成功,但是也提取出来了一些,后来请教了很多专家,慢慢地才把它研究明白。”王荣祥不甘心做种桑黄的“老农民”,他不停地拜访教授、请教专家,最终得到了李玉院士给出的肯定答案,这桑树上长出的“树疙瘩”就是桑黄,而且是药用价值最高的桑树桑黄,在抑制肿瘤、提高免疫力方面有着很好的功效。
王荣祥告诉记者,他家里亲戚有四人都因癌症去世,包括他最亲近的姐姐,而桑黄有抑制肿瘤的效果,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发展桑黄产业的决心。在保护好野生桑黄的基础上,王荣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带领群众进行桑黄的人工栽植,并探索了桑黄和羊肚菌“双菌”轮作模式,种植1亩左右的简易棚,年可生产桑黄300公斤、羊肚菌500公斤,纯收入可达10万元。目前合作社已在临清市形成6个规模种植基地,面积1100余亩,入社社员306人。
“以前我家里有二十几个大棚,主要用来种植蔬菜。但我对蔬菜市场价格把握不准,忙活一年下来也赚不到多少钱。现在,我家这二十多个大棚都改种了桑黄。平时不仅有合作社和企业的技术指导,而且我们种出来的桑黄可以直接被公司收走,不愁销路。这一颗颗不起眼的‘金疙瘩’,成了俺们致富的金钥匙。”临清市松林镇王大人村村民侯子祥笑着说,他有29个大棚,占地215亩,一年下来能增收200多万元,在以前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从“无名小卒”到规范制定者的华丽转身
眼看着桑黄越种越多,越种越好,如何让临清桑黄走出去,是王荣祥遇到的又一难题。“临清桑黄属粗毛纤孔菌,是真正传统中药桑黄,但因为临清桑黄被发掘的时间晚,没有被中国菌物学会桑黄产业分会正式认可。”王荣祥介绍说,不被业界认可,就意味着销路无法打开。而当时,国内很多桑黄只是以初级农产品形式销售,且桑黄种类多样,物种鉴定种属变化大,桑黄认定申请十分困难。
为打响“临清桑黄”特色品牌,王荣祥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以及各类桑黄业界会议,同时,临清市也积极对接中国农业大学,邀请多位国内经济专家对临清桑黄产业发展进行指导。
终于,在2019年首届中国桑黄产业发展大会上,临清桑黄被官方正式认可。2020年12月,临清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桑黄产业发展大会,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及重点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桑黄产业从业人员代表300余人参加会议。同年,临清桑黄被编写进了《中国菌物药》,大大提升了临清桑黄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王荣祥把“树疙瘩”做成了“桑黄金”,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个人也成了“最具突出贡献桑黄人物”。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业态拓宽增收新渠道
“立足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临清市围绕桑树野生药用真菌‘桑黄’,全力打造齐鲁道地药材,争取构建一条从桑黄种植、加工、销售到桑黄文化、桑黄研发的全产业链条。”临清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永志介绍道。
近年来,临清市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着力点,引导成立先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临清清源正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组织企业积极对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目前全市6个桑黄规模种植基地中有3个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总投资5.6亿元,依托清源正本公司,建设桑黄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进一步推动桑黄产业集聚化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临清市的桑黄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记者看到,一排排明亮整洁的恒温恒湿标准化阳光棚、菌棒和无菌桑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车间已建成,桑黄酒生产线、椹酒生产线已试运行。而正在建设的桑黄康养中心、桑黄文化旅游体验中心、桑黄食药用菌市场交易中心、桑黄文化博物馆、桑黄科研楼等,将进一步提升桑黄产业文化内涵,推动桑黄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
“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税收4000万元;可带动3000人就业,带动种植户1000余户。”陈永志说。(孙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