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祠堂、镬耳屋、麻石路、砖雕、灰雕、木雕……南海丹灶“有为水道”沿线这些蕴含浓厚岭南特色的建筑符号,深深触动着佛山五区画家们的心。9月11日,广州日报佛山全媒体传播中心举办“‘写意有为,古村溢彩’丹灶有为水道写生行”活动,来自佛山五区10位艺术大咖走进有为水道,用一笔一描,一挥一色,在画纸上留住古村溢彩。
大咖云集:
10位画家执笔“有为水道”写生
“有为水道”位于丹灶镇西部,源于仙湖,自北向南经过仙岗、西城、银河、良登、塱心等村居,丹灶镇范围内全长8公里。这是一条有故事的水道,拥有东晋葛洪炼丹传说、“宋末三杰”史迹,曾孕育出了方献夫、康有为、陈澹浦和黄花岗烈士等历史名人。除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外,其沿途村居的古雅建筑、淳朴民风、生态风光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古井、古树、古巷、砖雕、灰雕、木雕等均展现出浓厚的岭南特色,让游客回味无穷。
去年7月,广州日报佛山全媒体传播中心“Feng味佛山”写生俱乐部曾经组织画家到仙岗古村写生,“有为水道”沿线那些连片的镬耳屋、古朴的石板路,岭南特有的祠堂,旧时的木门,浓浓的烟火气息深深触动着画家们的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天,广州日报佛山全媒体传播中心举办“‘写意有为,古村溢彩’丹灶有为水道写生行”活动,邀请来自五区的艺术大咖走进有为水道,用一笔一描,一挥一色,在画纸上留住古村溢彩。
画家们有的擅长水彩,如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委员、佛山市水彩艺委会主任陈日新,佛山市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高明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黄泽堂等等;有的擅长水粉,例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任三水县国营印刷厂职业美工的李艾,他擅长用水粉表现大自然的沧桑变幻。画家中还有著名室内设计师蔡广健,他醉心于水彩画描绘家乡别具特色的美景;陈志毅也是土生土长的佛山人,镬耳墙、趟栊门、满洲窗、砖雕、石雕、瓦脊、灰塑……这些别具岭南特色、佛山风味的建筑元素成为佛山这位老师笔下的“情书”之源。
先睹为快:
画纸上的“有为水道”写意溢彩
“写意有为,古村溢彩”广州日报丹灶有为水道写生行的第一站,艺术家们走进仙岗村。仙岗村是一条文化底蕴积淀深厚的历史乡村,传说东晋成帝年间(公元329年),道教大师葛洪云游至丹灶仙岗,浓荫之下得一佳泉,其水清冽,可以炼丹。葛洪登上金峰岗顶,遥望东南,山环水绕,群鸟相鸣,百花齐放,实在是修身炼丹之胜地。于是,举锄劈灶,取仙岗泉水洗药炼丹。得道升仙后,遗下炼丹用的仙钵,“仙岗村”由此而得名。仙岗村于2012年5月,获得“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踏进仙岗村,古井、古建筑和古街巷皆充满一股“仙风道骨”之气。行走在四通八达的青石古巷里,感受独有的岭南古文化气息,仿佛时光倒流。仙岗村现存历史传统建筑面积29145平方米,分别由东片的水巷坊与低井坊民居建筑群核心区,西片的长庚里民居建筑群,古狮巷及附近古建筑组成。
蔡广健老师选择了一处前景是古朴坑土墙,后景是镬耳屋的地方,几下手笔,一幅水彩画就初具轮廓,“仙岗村建村有数百年历史,坑土墙和镬耳屋见证了古村不同时期历史的变迁。”蔡广健说。
陈志毅老师选择了一处大概50年代的建筑,“我以前画水彩都是以通透的表现手法,今天看到这个房子的横竖线条非常明显,想尝试一下这种用线条的画法。”陈志毅说,仙岗村就像一个等待开发的宝藏,越往村中走发现越多可以画的,值得多来几次。
佛山市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黄泽堂已经是第三次来仙岗村写生,他这次选了一篇竹林,“竹子中空,有中国人传统的谦虚的气质,刚刚好准备下雨,风云变换特别有意境。”黄泽堂说。
公益画展:
唤醒本土人文记忆,激发古村活力
近年来,南海区丹灶镇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打造“有为水道”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成为南海区乃至佛山市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节点。2020年6月-12月,广州日报佛山全媒体传播中心作为驻村媒体,为丹灶镇仙岗村策划了“网红直播游仙岗古村”、“泉水手冲咖啡集市”、“民宿专家论坛”、“车尾箱共享厨房”等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活动,利用广州日报享誉全国的传播力,以全媒体的包装手法及报道方式,切入各类传播渠道,将仙岗村以及“有为水道”的知名度推向大湾区,推向全国。
今年,广州日报佛山全媒体传播中心继续获邀成为仙岗村驻村媒体,“‘写意有为,古村溢彩’广州日报丹灶有为水道写生行”则是今年驻村系列活动之一。据广州日报社佛山全媒体传播中心负责人介绍,此行艺术家们完成的作品,将择日在丹灶举办公益画展,向市民展现有为水道绿色生态环境和恬静美好生活。
“有为水道”是康有为少年求索之路,正是通过这段古朴纯美的乡村水路走出丹灶,走到广州、走进北京、走向世界。这是一段充满人文底蕴的水道,更完整保存了古典中华文化“修身齐家、胸怀天下”的理想主义精神。广州日报社佛山全媒体传播中心负责人表示,在去年驻村基础上,今年驻村系列活动将侧重于从仙岗村延申至整个有为水道,这些村居人文相似、历史相通、水道相连,希望通过系列活动唤醒本土人文记忆,激发古村活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敏华 通讯员:张柏林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枫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霍泽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