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黄河是我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共同孕育了伟大的东方文明。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然后一路奔腾东下入海。通常情况下,长江大体上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源头到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之间为长江中游,自湖口以东入海的这段为长江下游。
图-长江示意图
在长江中下游,江边常常出现一些凸出水面的山岩,三面环水,一面靠岸,这种独特的山岩称之为“矶”或“矶头”。据统计,长江沿岸比较大的“矶”一共有72个,这些地方一般具有成为渡口的潜力。因为渡口要求水流速较低,深度足够深,以便船只停泊,人员登岸。石矶附近因为江水冲刷,有足够的水深可供泊船和人员登陆,而且石矶陡峭高耸、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可以作为守护渡口的壁垒。
在长江沿岸众多的“矶”中,有三处最为出名,就是湖南岳阳城陵矶、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江苏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长江三矶均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天下大乱或者南北对峙时期更能显出它们的重要性。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长江三矶中的采石矶,在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关于南宋命运的大战---宋金采石大战。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西麓,相传三国时期这里曾产五彩石,形状如蜗牛,故而得名。翠螺山,海拔131米,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时候有金牛在此出渚。因此,采石矶也叫牛渚矶。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长江在进入安徽后发生转折,由东西走向转为西南-东北走向,水流相对较缓,采石矶就成为优良的渡口之地。
从汉末三国时起,采石矶一带就是南北争夺的重中之重,北方大军走淮西-合肥一线,从巢湖坐船沿河道直接进入长江,再渡江攻打南京。采石矶距离南京只有约三十公里,骑兵可瞬息而至,对南京的威胁是相当大的,因此采石矶是防守南京的西线门户,万万不可丢。
绍兴和议后,金朝仍然没有放过宋朝的打算,完颜亮发动宫变,杀死金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野心很大的完颜亮迁都燕京,为进一步南下侵宋做准备,梦想着有朝一日灭掉南宋,尽收天下,尽享江南繁华。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完颜亮率60万大军,兵分四路大举南侵,旨在一举灭掉南宋。金军初期进展确实非常顺利,宋军不战而溃,一个月金军就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南京在望。
消息传到临安(今杭州),南宋君臣惊慌失措,宋高宗也准备“浮海避敌”。此时,一个文臣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南宋朝廷,他就是虞允文(唐朝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的后代)。虞允文率领南宋军民给准备从采石渡江的完颜亮迎头痛击,重创金军,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计划,一举击碎了完颜亮灭亡南宋的美梦。因战事不利,完颜亮逃往扬州,在瓜洲被手下士兵缢杀。换句话说,采石之战是关乎南宋国运的重要之战,虞允文虽一介文臣,却完成了南宋武将都未能做到的功绩,曾被叹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采石矶更是南宋的福地。
采石矶矗立江边,看似不起眼,实则重要异常。采石之战,金攻宋守。在北宋初期,赵匡胤征南唐,同样是从采石矶渡过长江。只不过,当时的南唐却没有南宋那么好运,不但没有南唐的虞允文,而且还多了一个把采石矶附近长江水文资料和伐唐之计献给宋朝的南唐进士樊若水。
采石矶不但陡峭险峻,而且风景秀美,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就经常在采石饮酒赋诗,据传说李大诗人就是在采石醉酒后跳江捉月而被淹死的。后人为纪念李白,在采石矶建有太白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