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韶关曲江发布)
日前,记者驱车来到著名茶乡“广东十大茶乡之一”——韶关市曲江区革命老区罗坑镇,只见沿途崭新宽敞的公路,绿油油的茶园满山坡,一座座新建的楼房、茶厂、民宿、农家乐、土特产小商店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一幅“向着青山转,跟着绿水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繁荣的乡村景图映入眼帘,令人欢欣鼓舞。若多年未回过家乡的村里人,一定会发出“车从村前走,不知是故园”的感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罗坑镇是离马坝城区最远的山区小镇,全镇有6个村(社区),共10862人。村民过去祖祖辈辈住在深山老林,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只靠种茶,种生姜、木耳、水稻为生,生活比较贫困。
东风吹来满眼春。老区罗坑镇终于盼来了百年难遇到的机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象一股强劲春风吹遍粤北大地,它也给偏僻的罗坑镇带来生机和希望,从2016年开始,区、镇领导多次下各村调研,帮扶单位领导、干部也纷纷奔赴罗坑镇“驻点”,共商脱贫攻坚大计,2016年至2020年五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市、区、镇及帮扶单位共投入扶贫资金约2000万元,同时投资300万元用于乡村公路、桥梁、农田水利引水工程、社会福利、文体、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兴建25条共41.481公里的乡村公路,解决了村民7800亩农田“灌溉难”问题,解决7条村近900名学生和村民“行路难”。兴建农村卫生公厕48座,覆盖43个村民小组,解决了群众和游客"上厕难"。全镇的饮水工程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全镇100%村民饮上干净、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村民、瑶民从此告别了饮用“山坑水”的历史。乡村泥泞小路变成了硬底化水泥路,客车开到村门口,彻底解决了村民“坐车难”、“行路难”,兴建了村卫生站,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各村委(社区)建起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室,蓝球场……村民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门前万重山,抬脚行路难。2014年我卖头猪,请了4个青壮劳力,好不容易才把猪抬到公路边等拖拉机运,现在公交车开到村门口,坐车到镇街上也不用十分钟,出门方便多了!”谈起基础设施带来的变化,瑶族村村民邓某感受最深的还是路。
发展特色产业,力助农民脱贫奔小康
罗坑镇委、镇政府认为,治病要治根,扶贫要扶本。对瑶民、村民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罗坑镇和帮扶单位为了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让瑶民、村民早日脱贫致富,该镇坚持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按照“因地制宜,一户一法”的要求,积极帮助村民及贫困户大力发展种茶这一主导产业,发动村民科学种茶、科学管理。2020年,全镇2380多户村民中有将近1200户参与种茶,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10716亩,茶叶总产量达320吨,比2016年种植面积增加1920亩,产量增加将近60吨。茶叶生产已成为该镇发展产业经济重要支柱,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约38%。
罗坑镇地处粤北偏僻山区,瑶民过去一直靠种茶、种冬菇、采木耳为生,过去瑶民靠手工制茶、工艺简陋,茶叶质量较差,价格低,销售难。近几年来,该镇坚持生态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做强、做大、做精茶叶产业,打造著名茶叶产业基地,对古树茶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了“广东十大茶乡”和“广东十大名茶”和广东省茶业专业镇等荣誉称号。为了帮助瑶民种茶增产、增收,尽快走上脱贫致富路。该镇引进了广东雪花岩茶叶有限公司和韶关市曲江罗坑猴采红茶业有限公司等四个龙头企业,先后办起大小型茶企28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种植生产模式和对茶农的制茶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茶叶的质量、档次和品位。近几年,“雪花岩”“猴采红”“果香蜜韵”“仙塘红”“大窝山””“仙露茗珠”等一批茶叶多次在国家、省、市获金、银、铜奖。其中,大窝山茶厂的红茶还在世界评茶联合会、南斗茶组委会举办的南北斗茶赛荣获金奖。由于罗坑茶茶质香醇可口、上档次、上品位,每年茶叶都几乎被销售一空,让农民真正尝到了增产、增效的甜头。2020年,罗坑镇茶农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比2015年增加5000元。该镇瑶族村委梅山村瑶民邵林保,全家6口人,过去一直住的是泥砖房,夫妻种香菇、采木耳,但收入只能勉强解决一家温饱问题。市、区农业局和镇政府为了支持他回乡创业,为他提供了茶苗,让他承包了168亩山地种茶。区农业局和镇农办还帮助他解决了20万元的农村创业免息贷款以及修路的水泥等,扶持他建起茶厂。2020年,他收干茶2000公斤,纯收入15万元,从一个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还成为梅山村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瑶族村委大坑村脱贫户曾庚祥激动地对笔者说:“我身患重病,一家四口人,2015年前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种茶30亩,2020年我收干茶500公斤,纯收入达5万多元。比2015年前年收入增加了10倍以上,现在我不仅脱了贫。还告别了山上的土坯房,住上了新楼房。政府精准扶贫真是好!”
罗坑镇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很适宜种番薯,种植番薯面积1800亩,年产量达1350吨。为了提高番薯干的产值,罗坑镇积极引导农民办番薯干合作社和家庭式番薯干小作坊,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提高番薯干产量和质量。2020年加工生产番薯干200吨,农民加工每斤番薯干可创收10元,每年直接为农民创收400万元。新塘村委罗屋村村民、共产党员罗桂新,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过去生活比较困难,他外出打工每月只有2000多元,一家五口生活全靠他一人支撑。2015年回乡创办罗屋番薯干厂,2020年他销售番薯干收入15万元,比创业前每年收入3万元增加了5倍多,现在有车、有房,一家生活过得非常美满。小罗高兴地对记者说:“我靠小小番薯干撑起了这个家。”
罗坑镇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地方特色产品的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农业部“关于一、二、三产业化”指示精神,引导农民通过种养业进入加工和流通等,打开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从中提高了附加值,使农业获得新的活力,力助农民增收。从2017年开始,罗坑镇就把发展红花莲藕生产作为产业扶贫重点,该镇中心坝村委细林村是红花莲藕的重点产区,为了解决农民产品销路问题,该镇镇委联系有关企业。将红花莲藕进行深加工成红花莲藕面,产值提高一倍多。该镇还种植百香果、皇帝柑、美香粘优质水稻、香菇、木耳、灵芝、等农产品,年产值超过300万元,有效带动全镇农产品经济发展,促进农户增收。
发挥资源优势,让村民端上旅游“金饭碗”
数年前,一张罗坑镇美丽大草原的照片传遍了微信朋友圈,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罗坑大草原从此出了名,乡村之美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办农家乐、开民宿、建特色旅游小镇……近几年来,罗坑镇先后举办“罗坑茶文化节”、“大草原露营节”“罗坑环湖徒步比赛”、“自行车越野赛”、“采茶比赛”、“挖莲藕比赛”、“广东省十大名茶、十大茶乡颁奖大赛”等,每次都吸引中外游客1万多人参与。该镇还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使之成为脱贫攻坚、力助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让老区越来越多农民在人事旅游业中受益,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记者来到风景秀丽的罗坑大草原,大草原农庄老板曾庆红乐呵呵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这里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大草原旁边的停车场内都整齐有序地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自驾车辆,在大草原里,有的一家大小搭起帐篷过夜,有的放风筝,有的在下棋、打扑克,有的小孩子在追逐戏耍…乡村美景让城里人乐得流连忘返。附近摆摊卖糍粑的刘姨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我就特别忙,我一边炸糍粑一边卖,珠三角的人最爱吃糍粑,有时还不够卖。每天能卖出近300个,平均每天能赚400多元呢,想不到我这个农家妇女也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真开心!”
记者来到中心坝村委黄屋村,看到一幢古朴民宿“隐蔽”在绿树丛中,民宿四周,翠竹满山泉水流,小桥瓦舍境清幽,一看就是饮食住宿休闲的好地方,它就是中外游客常赞美的罗坑“山居小院”。“山居小院”的主人就是共产党员、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的青年带头人黄源鸿。黄源鸿今年27岁,2017年他在当地镇、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黄屋村办起民宿,他利用废弃农房改造成具有浓厚乡村特色,古色古香风格带楼阁的客房11间,代朋友管理客房25间,他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的特色资源,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等回归大自然的体验。黄鸿源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不出村,不离家,在家门口办起民宿,每年都有10万多元收入,家里生活越来越好。看来,我回乡创业办民宿的路子是对的!”
罗坑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打造了罗坑大草原、茶岩顶、罗坑茶园、环湖步道、草原星宿、罗坑景观平台、上杨村红色村等特色的景点,既“建设美丽”,又“经营美丽”,目前,全镇已建有民宿、农家乐30多家,并依托罗坑自然资源禀赋和茶叶专业镇(农普)以及鳄蜥研学(科普)基地,开展中、小学生研学课程,还融入“党建”、“团建”、“党史教育”等成人拓展活动,打造韶关地区独具特色的(鳄蜥)第二课堂,目前该项目已列入曲江区“十四五”规划。随着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该研学项目对乡村旅游可带来强劲的后助力,有效地带动茶叶产业和民宿产业的发展。加上每年茶岩顶火红的杜鹃花,田园上美丽诱人的荷花以及镇域满山遍野翠绿茶园、柑桔,百香果,板栗果园成了罗坑镇的"后花园",茶园变成了"乐园",“果园”变成了“商店”。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的农耕生活让城里人格外羡慕,向往和陶醉。该镇还以茶为“媒”,通过野生古树茶文化带动了各行各业、特色产业、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产品产销两旺。每年来罗坑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接待旅客10万人次以上,为农民增收600多万元。目前,罗坑镇农旅项目带动了周边1000多名村民从事绿化养护、餐饮服务、卫生保洁、采茶、制茶等工作,富民效益集聚,每年户均增收3万多元。
新农村建设提速,镇村旧貌换新颜
记者在罗坑镇政府小曾的陪同下来到新二村,引入眼帘的一条宽敞平坦的硬底化道路,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黑底白墙瓦房并排在巷道两旁,墙上写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紧跟党走,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红色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周围的仿古阳亭、栏栅充满了民族文化和时代风情。令人耳目一新。放眼望去,远处的荷花池和锦鲤池尽收眼底,广场上有人在拍照,小孩在下棋……好一幅美丽乡村图!
据了解,新二村作为省定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7年通过党建引领在全镇率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一期、二期工程项目累计投资财政专项资金约134.86万元,村民自筹资金约34万元,经过2年多的建设和完善,新二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面实现了村巷道硬底化,完成了雨污分流系统工程铺设,农房外立面整治成效明显,全村村民共同集资建成禽畜集中圈养区实现了人畜分离,通过增设垃圾收集点并完善布点,村庄人居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新建落成的新二村文化室、综合性文体广场,与主题文化荷塘、林荫小道、乡村小公园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典范画卷。往日乱、脏、差的村庄变成了美丽乡村,村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村民刘大叔开心地对记者说:“现在宜居环境很美,人也精神多了,加上有了路灯,晚间出门很方便,妇女夜间还在广场跳起广场舞,唱起歌,与城里小区一个样!”
新二新美丽乡村的变化,只不过是罗坑镇99个村民小组创建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截止2020年底,全镇90个规划建设自然村中,累计实现干净整洁村建设标准以上78个,创建率达86.67%,全镇如期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攻坚总目标。为了整治罗坑镇街的乱、脏、差和“行车难”问题。罗坑镇还修建了罗坑镇139惠民工程,整个罗坑街道铺设了沥青马路,整洁平坦,周边还搞了绿化美化工程,在罗坑公园兴建了凉亭、长廊、步梯,改善了罗坑镇街环境,全面突显旅游特色小镇新风貌。
为了改善高寒山区瑶民居住生活、和生产条件,罗坑镇瑶族村委还通过省扶贫办扶持一点,瑶民集资一点的办法,总投资达1200多万元,在罗坑镇街上兴建了瑶族第六新村,六栋洋房总面积4500平方米,解决了84户瑶民长期在深山老林居住土坯房的问题。几位瑶民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在深山老林住的是土坯房,现在住的是楼房,过去吃的是山坑水,现在吃的是卫生安全干净的自来水,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啊!”瑶民的一席话,充分表达了对党和当地政府的一片感激之情。
“十三五”期间,罗坑镇开展精准扶贫攻坚不仅改变了一个个贫困山村的面貌,也改变了许多贫困家庭的生活。2019年,罗坑镇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人口均已实现100%稳定脱贫出列,贫困村退出”十有“标准、贫困户脱贫“八有”指标均得到全面落实。全镇贫困户2020年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9084.3元,比2016年的7394.67元,增长了158.1%。2020年罗坑镇经济总收入3.68亿,比2015年增加了1.04亿,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2元,比2015年增加了5082元。
罗坑镇领导对罗坑镇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近几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等有利政策的落地,罗坑镇也迎来了大发展,通过发展茶叶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和139镇街提升工程,使罗坑镇变得更宜居、宜业、宜游。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我镇将通过壮大茶叶、农特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把拥有“绿水青山”的罗坑打造成为拥有“金山银山”的生态宜居美丽罗坑。把习总书记关于"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生活过得更好。"的重要指示真正落到实处。”
罗坑镇今天风光秀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我相信:罗坑的明天将会更加绚丽多彩!
图文 | 区老促会 李景康
编辑 | 潘榕基
校对 | 黎晓新
责编 | 黄敏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