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村位于黄河岸畔,东倚二郎山,西濒黄河,北接徐家垛,南以岔口河与吉县为界,距县城45千米,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优越的纯农业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民风淳朴向善。古村落位于太古村中心区域,承载着历史的痕迹,秉承着太古人精致生活的信念,传承着太古人的生活智慧,有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底蕴深厚。
具体做法和成效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古村落位于移民新村区域,以一条巷道相隔,从移民新村步入古村落,成年人会追寻儿时在巷道打闹的情景,忙于工作的人们会从喧嚣中找寻那份乡村的宁静。
沿路发掘古文化,保留古村特有建筑,打造特色化乡村旅游。太山寺千佛洞,位于太古乡太山寺南部的古崖上,下距公路20米,周围翠柏环绕,景色优美。身临其寺,远近景物尽收眼底,远看该洞与周围风化古洞已无多大区别,近前,方可见残存石刻佛像约1500尊,呈11行横列,只有两壁保存较好,有开发价值。
公鸡柏,位于太山寺北,其树形酷似中国地图,如一只雄鸡。督促太古人民“时不待我,只争朝夕”。
方城,位于乡里仁坡村西2.5千米的黄河滩。方城始建于清代,坐东向西,倚山面河,外围是一道南北走向、长241米的长墙,地势北高南低,长墙中部与北端各设一炮台,相距129米。南端至115米处筑方城,坐东向西,宽23米。城门设在东南角,城墙高5米,宽4—5米,总长394米,全部为卵石垒砌。方城占地面积5543平方米,内建院一处(中炮台东侧),石窑3孔,院子长20米、宽9米,院墙微损坏。
礼仁坡长墙,位于太古乡礼仁坡村西1.5千米处岩石上,清同治六年(1867),清廷为防御捻军东进而建。长墙石砌而成,长20米,宽1米,高2米。女墙已毁,其余保存完整。
王氏故居,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村中心,坐北朝南,以四合院形式分布,主房至今保存完好,仍有人居住,有文化传承意义和开发价值。
贾氏故居,始建于民国22年(1933),由贾氏前人建成,坐北朝南。北面是石孔窑洞,全部用青条石砌成,保存完好,仍有人居住。南面是青瓦楼房,主梁镶刻花纹图案,破损严重,主体完好,具有较大开发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古村落保留着特色古建筑风格和农家悠闲洁净的院落布置,集中连片、朴素厚重、正脊翘角、侧脊飞扬,古朴而典雅,瓦檐、屋内外、窗户、家具、木梁、石墩等均有精美的雕刻图案,主要的特色是雕刻风格迥异、奇特,造型精美。各种复古摆件高雅而不失韵味,村落小景典雅细腻,处处透出古巷的惬意悠然。
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采摘旅游,展现乡村振兴风采。太古乡在大宁素有“苹果之乡”的美名,太古村就处于太古乡黄金地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8℃,年日照时数为2558.5小时,无霜期为21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7.6毫米。地形地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类型为黄土碳酸盐褐土,境内土层深厚,光热资源丰富,温差大。平均海拔1100米。全村境内无污染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苹果有机生长环境。所产苹果以无污染、无公害、色泽鲜艳、个大形正、果面光洁、质细汁多、口感脆甜、硬度强、极耐储藏、适于长途运输等优点著名。截至2019年底,苹果面积共2586亩,户均8.7亩,挂果率达60%,苹果总产量40万千克,增收200万元。“一亩园十亩田”“百棵苹果树,能富一个户”,成为太古果农的经验之谈。
在每年金红苹果十里飘香的美丽时节,约上三五好友,相约水果之乡,信步在乡村小路上,嗅着独特的泥土芳香,体验采摘之乐,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好体验。
案例启示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科学规划旅游发展。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强化规划引领,明确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培育多样化、特色化、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
用情怀和文化创意打造心灵原乡。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用文化和创意改造农业,使农业结合生产、生活、生态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和活动,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
分享
收藏
乡村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