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汉章/图文
大埔老县城茶阳镇中心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鹤鼎山麓。学校门口小公园绿草如茵,两年前设置的“至善”立石,已成为该校的一个重要景点。鹤顶山之碧落,景致清新;小公园之青翠,徘徊惬意。石刻“至善”两字,让人愉悦深思。伫立良久,读“至善”而想:立石者,永久也。学校立石,当为励志。此石,立之意义何其大也!
其一、此石承载了传统的文化积淀。纵观茶阳镇、镇中心小学的历史文化及其所包涵的人文精神,着眼于茶阳镇、镇中心小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鹤鼎山及其山麓黉舍具备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强劲力量。
其二、此石承载了永远的教育功能。“至善”两字之高境界,美学性和长久性兼备,堪称国学之精粹。此石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永远的环境育人功能,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有此“至善”石刻,茶阳镇中心小学的学子幸矣!小学六年,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渐趋了解“至善”之含义。小学毕业若干年回母校,对“至善”两字定然有更多的解释。此后,每一次回母校对“至善”两字都会有新的理解。其实,“至善”两字是永远解读不完的。可见,校友者必曰:凡我校学子,当永记母校培养之恩,此石为证。
立一石,则成一美景,雅俗共赏,成学校围墙内外之人皆向往之处。校园立石,应有此宽阔长远的目光。学校立石刻字,切勿仅以一时一事的教育为出发点,而应有长久的教育要义,才符合石刻的永久性功能。此石所刻“至善”两字,其义深入浅出,让人赞赏。
“至善”两字,源于儒学之《大学》开篇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此“三纲领”,无论明明德还是新民,都必须“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贯穿“三纲领”,是《大学》的最大、最关键的目标,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又莫过于“至善”一词。 “至善”一词,关键又在于“至”字,“至”字指“极”,至善即谓极好。“在止于至善”,至者,天理人心之极致。
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儒学本求善之学。南宋朱熹,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对于“至善”, 朱熹认为“若十件事做得九件是,一件不尽,亦不是至善。”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开篇提出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即教育的目标所在。
鹤鼎山青翠,山麓校园书声悦耳。学校门口之“至善”立石,乃难得之精华也。
【作者简介】邱汉章,系大埔县老区促进会常务理事,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杨应彬同志著作《小先生的游记》再版序言二的作者,广东省源流杂志特约作者(2013-2014年“十佳特约作者”、2017-2018年“优秀作者”、2019-2020年“优秀作者”,2019年梅州市革命老区宣传“特优”通讯员),现服务于大埔县长寿文化研究会,2019年梅州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大埔分会会长),2018年大埔诗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