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了红木小镇和八极武校,皆是让峰哥眼睛为一亮堂,以后再不能断然下结论是与非了,红木小镇的文化浸润让自己打道回府时满载,有道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按下不表。这一回,单说下拱卫京师与天津卫、影响着沧州一带老百姓性命攸关的九宣闸。
从红木小镇北行约十五公里,便来到了声名远播的九宣闸,因为来自南运河主干渠九条大小不一的河流渐次汇入到南运河,并在此汇合同时又建有闸门,故称九宣闸。抵达九宣闸时候,天色已晚,景色有些模糊,但是特殊的位置、巧妙的构造以及北方运河干道中较大的体量都在落日余晖里显得肃穆和威严。我们通过河道旁边的几通石碑上断断续续的文字粗晓九宣闸的前世今生。
九宣闸,位于天津市静海区靳官屯马厂减河首端,主要分泄南运河洪水,经马厂减河导洪入海。同时,作为引黄济津入津的第一站,承担着引黄应急调水的重要任务。为解决天津市用水,该闸曾多次在引黄济津中担负引黄输水任务。该闸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曾多次进行改造。是天津水利史上较早建筑的水闸,除闸门和启闭设备做了更新换代以外,其它建筑均为原 建筑物,且还在运用。该闸在中国近代水利科学技术水平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建筑,而且还含有历史文物的价值。2013年在其前段新建新闸。
同时,九宣闸位于天津静海区南部,地处大运河天津段的最南端,是京杭大运河进入天津境内的标志性起点,也是天津现存最早的水闸。九宣闸原名“宣九闸”,取“宣泄九河”之意而得名,民国七年,国民政府对水闸进行改造,将分块闸板的滚水坝改为整块闸板的减水闸,之后,“宣九闸”更名为九宣闸。据史料记载,九宣闸初建时为石质5孔大桥闸,闸墩底板、翼墙为浆砌条石结构,叠梁式木闸门,无启闭机架。后进行了多次改造,或增设木结构机架桥,或改建平板式钢木混合结构闸门,或增设电动启闭机,直到今天的形制,保持最初基础结构的九宣闸经过多次改造后愈发坚固。历史上南运河“上大下小,尾闾不畅”、“九河下游,三泛既淹,有川而无泽”、“每当伏秋,河水盛涨,众流荟萃数百里,浩渺汪洋,一望无际……泛滥淹没,有害民生,其患尤倍于他水”。据记载,历史上这一带洪灾频繁、水患严重,为此,明清两代曾先后开挖了四女寺等五条减河,但至清光绪年间,运河失修,“原有闸坝堤堰无一不坏,减河引河无一不塞”。九宣闸建于光绪元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完工。当时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其治下淮军也随调北上。其麾下将领周盛传驻扎青县马厂,见此地水源丰富,土地广阔,却因河水泛滥而成为盐碱废地,便逐段踏勘、集思广益,形成了“马厂之北、唐官屯之南,遥傍新垫大道,裁直河形,径引而东,于河头建立大闸,以时启闭,再于下流分灌处所,节节建闸束水,以取冲力,而免停淤”的系统性工程方案。为此李鸿章上书“仿南方稻田之制,广为开辟,其阡陌纵横、河渠复绕,尤堪限戏马之足,于海防局势亦不无裨益”。工程完工后,李鸿章亲自撰写了《南运河靳官屯闸碑记》,高度评价马厂减河的作用。该碑记至今保存于九宣闸旁。 九宣闸为马厂减河之首端,二者同时兴建,是一系统工程,南运河洪水经此分泄,经马厂减河导洪入海,另外,该闸在引黄济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天津市用水,黄河之水曾多次经该闸进入天津市内。
提起九宣闸。还和清光绪年间的总理大臣李鸿章有直接的渊源,李鸿章亲自撰文并书,记述了当时南运河下游的防汛形势。开挖马厂减河涧九宣闸的必要性、设计理念、施工过程和重要性。其作用大概有三。其一是调剂南运河下游的防汛,其二是有利于下游种植农作物。这才有了著名的天津小站稻米。其三是有利于海防附近的滩涂调兵遣将,防止敌兵入侵。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马厂减河和九宣闸还为解放军立过大功。1948年12月,解放军兵临城下,国军龟缩市区,构筑工事,并在三元村(今芥园西道一带,还有个三元村桥,应该就是此处)将南运河水引入护城河,又堵住赵各庄、陈塘庄附近护城河水道,企图把河水引入天津西南区域,制造水患阻挡解放军的机械部队。结果解放军直接打开九宣闸,切断水源,粉碎了国民党的计划,为解放天津打下了基础。
至此,京杭大运河在河北沧州段考察就全部结束,下一回,笔者将带领看官走进津门,看看大运河是如何影响天子津门的。
“京杭大运河全景图”浮光掠影之二十一《九河下梢、津门无恙》
2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