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
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花落泉州
至此,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正式成为我国世界遗产名录上第56颗璀璨的明珠,也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航海家马可波罗的眼中,刺桐城(泉州)远超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彼时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其国际化程度堪称古代的纽约。
“到第五日晚上,便到达宏伟美丽的刺桐城。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剌桐港这个地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马可波罗游记》
泉州,一个如今声名不显的中国二三线城市,在1400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作为当时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那里“大海船百艘,小船无数”、商贾摩肩、货物堆积、街市繁华、人烟阜盛,正所谓“市舶司岁入百万缗,刺桐城可闻万国音”。
“海上丝绸之路”
因城中种植着大量的刺桐树,泉州又被称为刺桐城,它处于帝国边陲,却与海外“岛夷”相距不远,且良港颇多,如此的地理位置也使它发展海洋贸易成为必然。
唐朝和北宋是近代以前全球最兴旺的经济体之一,泉州也正是在这两个朝代迈入了黄金时代。
在唐代以前,泉州港只不过是个仅有几艘小渔船的无名港口,直到1700年前,第二波“衣冠南渡”汇入了大量的中原移民后,泉州才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从唐后期到宋初,地方人口的饱和迫使泉州从农业过渡到海外商贸。而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和中断,中外商人开始逐渐依赖海上交通,地方海外贸易也逐渐官方化,进一步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也让其大型港口城市的地位于宋元时期升至顶峰,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也因此成为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此地古称佛国”
在意大利商人兼学者雅各·德安科纳的眼中,泉州是一座“光明之城”,那里的居民种族、语言、文化多样,“有法兰克人、萨拉森人、印度人、犹太人······”
据后世统计,元代时泉州港的鼎盛时期与中国进行海上贸易通商的国家多达80个,而因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泉州呈现出了宗教文化多元并存的局面,也使如今的泉州成为了一座活着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有过这么一个俗语“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这里既有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寺院之一的千年古刹开元寺,还有国内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天下第一”的石雕老君岩,更有国内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圣墓,以及世界仅存的摩尼教寺遗址草庵。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从没有哪座城市,像泉州这般在21世纪的今天,还能保留着如此浓厚且驳杂的宗教文化。
泉州有1000座历史庙宇,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这些隶属于不同宗教的建筑物和熙熙攘攘往来其中的不同信仰的信众,在方圆一两公里内和平共处。
在其他地方你可能很难看到这个画面,清真寺的旁边是关帝庙。
西街,述说着古城的百年沧桑
去泉州,西街是必须要去走一遍的。
泉州西街位于泉州的老城区——鲤城区,它是泉州市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街道,也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它是泉州历史的见证者。
不到一公里长的西街上,有开元寺、东西塔等泉州重要景点,古代名人士绅的宅第,以及闽南地区传统民居大厝和近代番建造的骑楼、洋楼,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老建筑串联在街道两旁,构成了一部鲜活的泉州史。
写在最后
“如果每座城市都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大多数城市是词典,泉州则是一本辞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从来都不在博物馆里,而在寻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它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种至今犹存的气质”——齐晓瑾《元气泉州》
参考资料
宋元时期的泉州:国际化程度堪称古代的纽约 界面新闻
泉州,满街都是圣人 国家地理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