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绵延起伏400公里,蜿蜒逶迤,地势险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从遥远的春秋时期算起,一直流淌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战争纷扰,赋予了这片土地不一样的意义。
邢国故地、襄国故都,有着古老历史文化的河北邢台,就是闪耀在太行山脉之中的闪耀明珠,历史上曾经四次建国、三次定都,厚重的文化底蕴让邢台这片热土充满了故事。在邢台的太行山之中,留存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古村古寨,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自驾,经历了无数个弯道,当我来到英谈古寨的时候,还是对眼前古朴的画面充满了好奇,英谈古寨是中国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古老石头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依然保持着最朴实的风貌。
走进英谈古寨,走进古老的太行山村历史画卷中,鳞次栉比的石头房屋依山势而建,在漫长的时光中静静的沉默着,寨子里的每一条道路,全部都用石头铺就,这里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修建的,筑有围寨墙,留有四门。
从外观看,英谈古寨的民居和太行山中的普通村落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其实却大藏玄机,在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授予''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称号。
英谈古寨三面环山,东面临河, 位于太行山东麓深山腹地,距邢台市70公里,古老的寨子经历600多年的历史烟云,过往的岁月战火纷争,现在寨子里的村民过着岁月静好的安逸日子,这里地形特殊,有一川、三山、六岩、九沟、十八垴和江北第一古石寨的称号。
在寨子里面行走,会发现一件很奇怪的现象,寨子除了房屋是石头做的,还到处都是石头做的器皿,比如 石臼、石杵、石磨,小朋友对于这些石头做的器皿早已经司空见惯,拿着长矛自顾自的玩耍着,这些石头器皿跟英谈古寨的民俗有着莫大的联系。
散落在寨子内的石头器皿,是英谈人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的,村里人用它们捣豆沫 、玉米渣熬粥,磨豆腐、拐米浆摊煎饼的时候所用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多现代化的加工粮面的工具,但世代居住于此的英谈人,仍固守着这些古老而传统的器具和生活模式,他们称这样加工的米面做饭香,与机器加工的滋味不一样,吃起来更有粮食本身的味道。
聪慧勤劳的英谈人用汗水,创造了世代的农耕文明和今日的小康富足,寨子虽然处于太行山深处,不管走在那一条小巷子之中,都感觉到十分干净,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这里的石头房屋和我们平素看到的大不一样,石头的颜色基本上都是红色的,盖房用的建筑材料,取材于当地盛产的一种红石材,深深浅浅的色彩看起来古朴原始。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中国的近代历史上,英谈古寨都发生了很多故事,这里曾经是军事要塞,也 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遗存,据历史记载,唐朝末年的时候,黄巢的义军曾经在此安营扎寨,到了近代,八路军的总部,冀南银行都在这里,刘伯承元帅也在寨子里生活战斗过,如今的寨子内,还完好的保存着一些历史遗迹。
寨子里的中和堂建于咸丰年间,在近代还作为河北省府衙门,就连里面的洗澡盆,都是石头做的。
当我来到中和堂的时候,坐在门前的老奶奶正在忙碌的编织着手中的手工艺品,这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坐垫,取材来自于庄稼地里面的玉米皮,当地人把玉米外面的一层皮,经过特殊的手工加工,让这些本来要扔掉的外皮有了更妥帖的用处,这些玉米皮纤维长、拉力强、柔韧白洁的特点,是工艺编织品的理想原料。
那时候的时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山居在这太行山深处,虽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英谈古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游客知道,可是这里生活的人们,依然保持着不急不缓的生活节奏。
一个寻常的坐垫50元,老奶奶要用三天的时间才可以编制好一个,用玉米外皮编织成整洁的麻花绳子后,再用针线一针一线的缝制成结实的坐垫,在太行山里的时光很慢,不用着急赶时间,日子就在这样寻常的一针一线中悄悄的过去了。
走进山里人家,走进岁月静好的时光里,在这里还会发现,英谈古寨的民居和别的地方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了解的农耕文化为主的古寨子,一般家庭中都会有敬祭的各种神龛神码,可是英谈古寨的人们,是不敬鬼神的,他们敬仰的是堂口,也就是路姓四堂。
在古寨中,堂口是英谈人的圣殿,也是村民血缘相传的链条和源泉。这种习俗在全国十分罕见,当和当地人聊天的时候,有人说这是当年黄巢起义军组织体系的孑遗,四大堂口就是驻在营盘中四位将军的支系,也有人说这是古代道教组织在民间的遗存。究竟原因如何,没有定论,也没有资料考证,但是这样的信仰,却让英谈古寨的人共同遵守信奉。
漫长的时光,总会留下一些特殊的印迹,英谈古寨的奇特民俗,其实也来源于历史的发展的必然。
在古寨内,随意走进一家院子,都会发现,这里家家都会有一个后门。按冀南民居风俗,四合院讲究进出只有临街的大门,认为宅开后门跑财招贼,而英谈村不仅家家院落开后门,且门开的与前门一样大,只是没有前门的宏伟和精雕细绘。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就和这里曾经是军事要塞有关系了,方便出入。
作为抗战时期国民党河北省政府驻地和冀南银行总部,寨子里曾经生活过很多历史名人,他们生活和战斗的地方现在依然被完好的保存着,在那个年代,古寨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户人家的小村,参军参战的村民竞达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六名村民在战场光荣牺牲,成为革命烈士。
走进一所四合院,正好遇到寨子里的做好饭,闻着香气,阿姨热情的给我看他们平常吃的饭,就是很养生的豆沫饭,也就是我刚进村的时候,看到的那些石臼、石磨,磨出来的,再加入几块地瓜,就是一顿既好吃又养生的晚餐了。
豆沫饭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山里人寻常都吃这些,无所谓养生,而是他们自己多年以来的生活习惯。
英谈古寨的人们热情好客,看到我的经过,都会很和善的微笑,寨子里环境十分安静,随性走进一家四合院,看到当地的妇女正在做鞋子,这古老的手艺,如今很难得见到了,在这里,却是很寻常的民俗。
山里人一般都很注意保护脚力,以前的时候,粗麻纳底细针纳帮做鞋比较常见,英谈村妇女对此却情有独钟。看着当地人熟悉的做着这些老手艺,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整个英谈古寨是由三个自然村庄组成的,当人叫作称东庄、前庄(前英谈)、后庄(后英谈),这里有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寨墙,古巷悠悠,石头房屋的建筑依着山势而建,很多石头屋都是两层的三层的。
到了饭点,闻到了村民家里炖鸡的香味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村民家里都开了农家乐,吃饭住宿50一晚上,如果有闲暇,约上三两好友住上两晚,也是一段浮生半日闲的好时光。
古朴的小院子里,孩童的快乐总是简单而容易满足,他们在小院子里玩的游戏,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应该都很熟悉。
古老的建筑,随意一站就是一道意蕴悠长的风景,值得我们慢慢欣赏细细品味。这个有故事的古寨,承载着太行山脉600年的悠悠过往。
旅游业让这个偏僻的古村落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发现,没有商业气息的原生态环境,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走进这座古老的村落,一起欣赏古老时光在这里留下的岁月痕迹。
古老的石头小巷尽头,就是壮阔的太行山脉,朋友和当地孩童玩的正欢,偶一回头的画面,定格在我的镜头里,成了这一刻的永恒,那英谈古寨里奇特的民风民俗,饱含着岁月的温情,是漫长时光赐予人们的礼物,历久弥新,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