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真是一座很矛盾的城市,首先这座城市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可是走在街头,你看不到任何古时候的建筑、遗迹,所以当地对外宣传是“古郡新城”,然而,这座新城却又藏着许多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老街、老楼房,甚至曾经的小吃,加上价格便宜,所以处处显露淳朴的年代感。
相比贵港的万达、吾悦广场、园博园,以及各种新修建的公园,说真的,我更喜欢这些无意中保留下来的80年代老街区,我觉得贵港是一座适合怀旧的城市,那些沧桑的旧时光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令人倍感亲切。
贵港的港南区,有个贵糖生活区,或许是贵港最怀旧,最有80年代情怀的地方。贵糖,上世纪风光无限的糖厂,最鼎盛的时候,做到了全国最大,甚至亚洲最大糖厂,1993年的时候,日榨蔗量10000吨,我们儿时家里用得最多的白糖,就是贵糖生产的“桂花牌”。
也正因此,贵糖厂不但拥有自己的生活区、影剧院、球场、苏式楼房,还有自己的学校,只是如今,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曾经的繁华一如旧梦般沉睡不醒,那个30年前还热闹非凡、令人羡慕的贵糖,也慢慢变成了一个老者,在时代的洪流中等待自己的命运。
当我远远看到贵糖生活区的大门时,我就知道,时光将在这扇门后被放慢,典型的90年代初大门口,顶部贴着小瓷砖,门两边的石狮子已经泛黄。大门里边,树木葱郁,刺眼的阳光瞬间被挡在了外边,而这些树木一看就是经历了岁月洗涤的,我很喜欢这种浓郁而苍翠的林荫道,就像中学的校园似的。
生活区内,行人不算多,偶尔一辆三轮车一颠一颠地从身边开过,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树下摇着扇子。
贵糖影剧院是我看到的第一座老建筑,这座楼据说是上世纪70年代建筑的,有2层高,墙已经泛黄,门和窗涂成红色,楼顶立着它的招牌,是镂空的字体,和现在那些华丽的招牌比起来,它真的很简陋,可是却能屹立至今而没损坏。
站在影剧院下,想象着80年代的某个微风吹拂的夜晚,男人穿着衬衫和喇叭裤、女孩梳着鸡冠头在这里排队买票的场景,真美好。
影剧院的右手边是贵糖食堂,这个食堂也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食堂里的食物也承载着好几代贵糖人的记忆,而且它至今还在营业,每天都可以买到菠萝包、叉烧包、菜包等各式各样的包点,以及米粉,价格很便宜,包子都是2元钱左右,米粉7元钱,味道非常不错。
据说许多贵糖人虽然已经搬走,但仍然会时不时的回来买几个包子,因为吃惯了,觉得他们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儿时的味道。
最惊艳的是食堂二楼,竟然采用了旋转楼梯、通透玻璃窗的高级感设计,旋转楼梯下栽种了一片荷花,楼梯穹顶是半月形的镂空,一眼就能看到蓝天白云,所以采光非常好。
沿着旋转楼梯登上二楼,有一种走在摩登大厦的感觉,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一座这样的小楼可是非常洋气的,据说当时这里还会举行舞会。
影剧院的左手边,就是职工宿舍了,和我家小时候住的楼房很相似,高3层,走廊之后就是房间,谁家在吃饭、谁家在看电视,一目了然,楼下的树木高出了楼层,为住户撒下凉爽的绿荫。这里的住户大都住了几十年,故而邻里关系也特别好,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和睦而平静的。
宿舍楼下就是足球场,那个时候,能有一个标准的足球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可想而知,当时的贵糖是何等风光。
在这些楼房的背后,还能看到更多更老的苏式红砖楼房,他们在岁月的蹉跎中,已然沧桑无限,这种沧桑让人心疼,也让人感叹曾经的繁华以及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离开贵糖生活区的时候,我又特意去大门口的冰室买了一根雪条,贵糖产糖,那么它的雪条自然也是老白糖做的,现在我们都叫雪糕、冰糕了,它依然叫雪条,所以一下子击中了我的软肋。
我一边吃,就一边回忆自己的童年,不知道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常常站在家门口,手里拽着1毛钱,等着雪条车经过?那时候绿豆雪条1毛钱,如今,这里的雪条批发价也只要5毛钱,依旧是儿时的滋味,绿豆又软又粉,冰块融化在嘴里甜丝丝的,沁人心脾。
广西贵港,真是的一座很适合怀旧的城市,那些曾经繁华,如今却沧桑得让人心疼的老社区、老街、厂房,即使渐渐被遗忘,却依然保留完好,而且生活气息也未曾缺席,它们的命运虽然未可知,也许会一夜消失,但我仍怀有期待,期待它们变成文创区或者博物馆,一个可以供年轻人缅怀,老辈人追忆的地方,毕竟那里有几代人艰苦奋斗的影子,是一个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