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和东汉崮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两山素无交集,亦无渊源,唐山在沂源东里,东汉崮在沂水泉庄。但是啊,因为我们爬完唐山后,体力尚好,天色尚早,余兴未尽,又折回来爬了东汉崮。于是,唐山和东汉崮,因为我们,而有了关联。
唐山为何叫唐山呢?据说唐王李渊征战在此,称帝后,在此建了一座皇家寺院——弥陀寺。寺没叫唐寺,山却叫了唐山,其实它还有一个繁琐的名字——九顶莲花山。
我对弥陀寺里宏伟的大雄宝殿、飞檐的观音阁和彩绘的九龙壁不甚感兴趣,令我为之震撼的是寺内那棵两千六百年的古银杏树。两千六百年是什么概念呢?两千六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春秋无义战的乱战时期,诸侯争霸正酣,百家争鸣已见端倪。
此时,一株零岁的银杏树获得了生命,它坚韧顽强地生长,它淡泊无为地生长,无惧风吹雨打霜欺雪压,无视世事沉浮陵谷之变,它一站就是两千六百年,它还会站多久?你看它粗壮硕大的树干,你看它空中交扯的粗壮劲健的树枝,感觉它会站到天荒地老。想起了莒县浮来山定林寺里那棵四千年的银杏树,四千年啊,想到此,我笑了,四千年前,你在哪儿?我在哪儿?秦皇汉武在哪儿?唐宗宋祖在哪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哪儿?
唐山闻名遐迩的还有摩崖石刻——数量庞大的千姿百态的龙和五百罗汉。
在通往龙宫的几百米的悬崖上,刻了上百条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龙,这里堪称龙的博物馆,包罗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形象的所有想象。这些石刻,有明清时期的,看上去沧桑古旧些,有近现代的,看上去年轻帅气些。正值阳春四月,崖上崖下,草木吐翠,将这些刻龙或点缀,或掩映,或纷披,于是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刻龙便越发有了生气和灵气。
我兴致勃勃,忙于拍照,恨不能把所有刻龙都拍下来,可是哪拍得过来啊,同游者早就不见了踪影,我须疾步跟上,跟上了,又掉队,掉队了,再跟上,如是者数次。
我拍照忘乎所以到了什么程度?我的背包里放着一根登山杖,登山杖的手环被树枝挂住了,我把树枝折断,继续拍,结果那根树枝就把登山杖永久收留了。彼时彼刻我丝毫没有意识到那是登山杖的手环,等到爬另一座山头时,山势陡峭,想起了用登山杖,背包里已空空如也。山路遥远,回去找是不可能了,就让它挂在树枝上吧,也许时日久了,它也会化为一条苍龙,飞到石壁上去。
此处为何建龙宫刻石龙呢?我和英杰老师探讨,大概有二:山下便是蜿蜒壮阔的沂河,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其一;唐王李渊起事后,龙登天子,此其二。
在致知堂主梁老师的导引下,我们环山一圈,到了弥陀寺以东五百罗汉摩崖石刻的绝壁下。一个罗汉一个石龛,神态各异,体貌举止各异,一看便知是现代刻的。继续往东,在三个长方形的石龛里,刻着一排排一列列手掌大小的小罗汉,或苍灰或苍黑,斑驳不一,时间和风雨将它们的形貌打磨得漫漶不清,只留下了模糊的轮廓,这是唐代摩刻无疑了。我跟英杰老师说,千年以后的人们来看现代的新石刻,也是一样的古老沧桑模糊不清啊。唉,千年以后,千年以后我们在哪儿呢?那时,一定会有人踏着我们的足迹在这悬崖下观摩这些石刻。
已过中午,我们在石刻下的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坐下来用午餐,此处有绝壁遮挡,风势较小。早上去馅饼店用餐时,买了一张小油饼,两个茶叶蛋,正好身边有一丛野韭菜,和几株鸦葱,采之,跟茶叶蛋一起卷进油饼,鲜香无比。
吃罢午餐,驱车直奔东汉崮。进入村口,便见一堵矮墙上悬挂着四个鲜红的大字——东汉公社,右上角一个鲜红的五星。矮墙上边是人民公社旧址。院墙外的黑板上用红漆写着孙玉娘救光武帝刘秀的故事。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刘秀起事,被追兵追杀至此,孙玉娘引刘秀进入崮顶悬崖上的石洞,躲过一劫,两人遂定终身,此后刘秀一去不复返,玉娘一等二十载,忧思成疾,投水而死。玉娘母亲孤身进京,为女儿讨说法,刘秀听之,感愧不已,率文臣武将浩浩荡荡至玉娘投水处,以当时最高规格——金顶葬之。
爬上崮顶时,天色阴沉,山雨欲来,我和英杰老师留连于此一丛彼一簇的山韭,一人采了一小捆。
走下崮顶,雨点已零星洒落。来此一回,如何不一睹刘秀藏身的“藏龙洞”呢?沿崮下悬崖向西数十米,但见两石壁之间一条狭长的罅隙,罅隙之上一石板,与崮顶形成一黑洞,未知深浅,若藏身此处,崮上崮下之人皆不知也。
雨点越来越细密,我,英杰老师,致知堂主梁老师,一路狂奔至山下,途中还数次停下采摘道旁的鸦葱。由于不识路,车停在了距离山脚两三里远的山道上,又一路狂奔至山道,边跑边嬉笑,几十年不曾有过这样的奔跑了,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还会奔跑,此时感觉仿佛回到了十五岁的少年时代,而我三人,平均五十岁矣。
嘻,五十岁也可以是十五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