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蒙古,中国游客既熟悉,又陌生。
真正走进这里,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这里的贫困分界线格外明显。
中国游客来蒙古,乌兰巴托是最主要的游览范围。对于这座蒙古最大的城市,当年我们的库伦,有太多感触。
从城市建设上来看,一边是超现代化的蓝天塔,一边是古朴的博格达汗冬宫;色楞格河下游是一眼看不到头的棚户区,而上游则有每平米超过2万美元的高级公寓。从民众生活看,夜幕下有奢靡的浪漫,更多的是廉价的市民在买醉。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种现象的话:蒙古就像一夜暴富的土财主。但是,如果你仔细梳理蒙古有钱人的富裕过程,你会发现,太多隐形富豪沾了国企私有化的光。
蒙古独立后,很坚定地实行了计划经济,并得到了来自经互会的全面支持,蒙古的电力、贸易和投资都指望这个组织。客观来说,蒙古在发展初期也尝到了甜头,成立不到10年左右的时间,就全面实行了农牧业合作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欧洲国家。乌兰巴托最高档的住宅里,内部装修用砖头瓦块,地面砖有56的,就连电梯也是欧洲标准。
那时候的蒙古,实行很严格的计划经济和国家与集体所有制,不允许有市场行为和个体户出现了。那时候的蒙古年轻人,醉心于去苏联和东欧留学,蒙古的学校里都学俄语,满大街流利俄语的男男女女。而老蒙文,早就被跑到爪哇海里去了。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蒙古又赶上风口,靠着挖矿、卖石油大赚一笔,那时候的乌兰巴托,豪车丝毫不逊于今天,并且是新车为主,而不是今天的二手车遍地跑。
但是,好花不常在啊。发展到1991年,经互会散架了。之后,俄罗斯也不再给予技术援助了。雪上加霜的是,俄罗斯还要蒙古还账,从1946-1990年的援助。在蒙古国立教育大学考察的时候,陪同的导游介绍说,当时提出的数字是116亿卢布,但我们认为没有这么多。
到了今天,这笔账据说也没有算清楚,但比较清楚的是,从1991年开始,蒙古国计划经济就此崩溃了。
蒙古国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调动人们积极性,实行的大举措就是国有财产私有化。他们在1991年5月22日通过了《财产私有化法》。具体方法很有意思:把国营工厂量化,然后给公民无偿发放投资证券,每张面额1万图格里克,公民拿这些免费发的证券买企业的股票,成为私有财产经营者。
据陪同我们的导游介绍,两年左右的时间里,2600个国营工厂企业中的2200个私有化,占国家固定资产的57%。而在农村,法律允许牧民自由决定农牧社财产私有化的方式。
伴随着这一私有化过程,蒙古诞生了一大批的有钱新贵。他们依托手里的资源,迅速完成了原始资金积累,过上了土豪的日子。
当然,蒙古有钱人很多,财产积累的方式也很多,我们行走乌兰巴托几天时间,也仅仅是走马观花,管中窥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