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河北省省辖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邯郸为赵国都城,魏县为魏国都城;汉代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
1、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区,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0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
2、娲皇宫及石刻:位于邯郸涉县中皇山上,始建于北齐,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 “ 炼石补天,抟土造人 ” 的地方,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葺、续建组成。保留有北齐佛教石刻、唐代题记、宋代砖墙、元代石雕、明清建筑等文物珍品,是我国建筑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祀奉始祖女娲的古建筑群。
3、成汤庙山门:位于涉县井店镇,山门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维修,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0.11米,南北宽9.25米,建筑面积为93.52平方米,高7.6米,成汤庙山门是河北省为数不多的早期木构建筑之一,现保存完好。
4、弘济桥:位于邯郸市永年县广府古城城东2.5公里的东桥村,明万历年间重修,俗称东桥。该桥结构于赵州桥相似,为单孔双敝肩石拱桥,全部用石块砌成,坚固结实又美观大方。桥面两边各有18根方形望柱,17块栏板,上刻狮子、猴、鹿、麒麟、石榴、桃和武松打虎等图案,精工细雕,形象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栏板中部刻有“弘济桥”三个大字。
5、永年城:又称永年广府城,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隋末夏王窦建德和汉中王刘黑闼曾在此建都,以后为历代王朝的郡、州、府、县治所。现存城墙为明代时重修,高12 米、宽8 米,城内面积 1.5 平方公里。城墙保存基本完整,总周长有九里十三步之说。
6、纸坊玉皇阁:位于邯郸峰峰矿区纸坊村,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阁身呈方形,每边长9.6米,高11米,盝顶琉璃瓦砖仿木结构,建在高8米的东西向过街石筑券台上。砖雕和瓦顶琉璃脊饰,表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7、五礼记碑:坐落在邯郸市大名县城东3公里石刻博物馆内,此碑形体庞大,为石灰石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通高11.95米,宽3.04米,厚1.13米,重140.3吨。据考证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这通碑原是唐碑,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奉唐文宗之命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大名府尹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梁子美为讨好皇上,毁何进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
8、玉泉寺大殿:位于邯郸涉县温村, 玉泉寺为涉县大寺之一,现仅存大殿(水陆殿)1座,其他无存,原布局已不详。玉泉寺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历代均有维修。寺院原建筑规模宏大。现仅存水陆殿,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面积为162平方米。
9、常乐龙王庙正殿:又名常乐寺,位于涉县索堡镇常乐村西南50米处。始建于元代(1271—1368年)。坐西面东,为单檐悬山琉璃剪边顶单体建筑。是河北省现存元代大木结构建筑之一。面阔三间、长10.10米,进深两间、宽12.15米,建筑高度约6.55米,占地面积97.49平方米。在庙的廊墙和山墙上各嵌题记碑一块,记载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情况及捐资人等。
10、九江圣母庙:位于武安市管陶乡管陶村北,是一座群体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元代,明、清、民国等时期均有重修。共有建筑14座,建筑布局为回字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要建筑为圣母殿,位于中心部位,为单檐悬山布瓦顶建筑。
11、滏阳河西八闸:位于永年城西大慈村至田堡村之间的滏阳河北岸,是明代修建的八处水利设施,因在永年城关以西,故俗称“西八闸”。西八闸的排列次序按地理位置自西向东分为一至八闸:广仁闸、普惠闸、便民闸、济民闸、广济闸、润民闸、惠民闸、阜民闸。至今仍在使用的有二、四、六、七、八这五座闸;一、三、五闸已废弃。
12、天青寺大殿:位于邯郸武安市崔炉村,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现仅存的大殿为寺内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布瓦顶绿琉璃剪边。柱全为石质,截面为小八角形,柱下分别为圆形、方形、八角形须弥座式柱础。金柱采用移柱和减柱的做法。檐下施七踩三下昂斗拱,昂头呈如意式,耍头后尾通过吊柱挑于下金檩下。梁架结构用双层大额枋,额上托五架梁,前后出双步廊,檩、梁、穿构件布置也不拘常规,繁复有序,俗称“乱梁殿”,这种在明代建筑中罕见的,是研究明代建筑的极好实例。
13、黄梁梦吕仙祠:位于邯郸市北10公里黄粱梦镇,始建于宋代,明、清时代及1984年均有大规模修复,是华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千年古观。这一古建筑群占地1.3万平方米,殿宇房舍180余间,依唐代沈既济传奇《枕中记》而建。
14、朱山石刻:位于邯郸市永年区西邯郸市朱山植物园内,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河北最早的西汉石刻之一,被誉为“中华摩崖石刻鼻祖”。 石刻内容记载了汉高祖刘邦之孙赵王遂与群臣在朱山饮酒应对的情景。
15、水浴寺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大社镇西南三公里处,开凿有东西两个石窟,即西窟和东窟。西石窟保存较为完整,该窟正中雕有通窟顶的长方形塔柱,绕柱可转走,形成“隧道”,当地人也叫转角殿。窟内所有壁面和塔柱的各个面上均雕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俗称“万佛洞”,其神态千姿百态,跃跃欲动,呼之欲出。
16、法华洞石窟:位于武安市城区西南25公里的石洞乡青烟寺村东北法华山山凹,是一处佛、道合一的文化遗存。石窟开凿于北宋年间,明代、清代均有重修和续建。石窟分左、中、右三窟,坐北面南并排而建。左窟较小,壁上无雕刻,地上存石造像一尊。中窟为此处主要建筑,窟内左、中、右三壁上共浮雕石造像500余尊。地上散置石造像5尊。右窟较深,地上散置石造像5尊。
17、大名天主堂:位于邯郸市大名县城内东街,始建于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教堂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为钟楼和礼拜堂一体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材料为砖、石、木。
18、赵邯郸故城:是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古城遗址,位于邯郸市区及其西南郊。邯郸故城包括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为赵都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龙台、南北将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大北城发现了作坊、炼铁、陶窑遗址。
19、大名府故城:位于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以大街村、御营村、双台村3个村为中心,占地面积36平方千米,大名府故城历经东晋十六国至明朝9个朝代,是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
20、赵王陵:又称三陵陵墓、温窑灵台,距邯郸市区20公里,属三陵乡境内,有5座较为集中的陵丘,它们相距不过2至3公里,其中,在邯郸县境内共三大墓丘,从东至西编号为1、2、3号;另两座在永年县,编号为4、5号,它们是中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帝王陵寝,称其为赵王陵。
21、磁县北朝墓群:位于邯郸磁县的东部,北朝墓群是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与曹操无任何关系。自534至577年,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城,与邺城相邻的磁县,就成为北朝时两个王朝用以聚族而葬的墓地。这片北朝墓群,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现有古墓130多个,都有高大的封土,如俗称“天子冢”的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墓,其残存的封土还高达30米,直径120米。
22、林村墓群:位于邯郸市林村、户村、涧沟、酒务楼一带,考古人员共清理发掘墓葬262座、沟渠18条、水井15眼、灰坑238座,龟镇1座,灶1座,出土成型文物1300多件。墓葬时代为汉代、隋代、唐代、宋代、金元及清代,出土遗物为罐、壶、碗、盘、勺、耳杯、樽、盖弓帽等铜、陶、瓷器等。
23、磁山遗址:位于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是中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已知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来认为的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
24、邺城遗址:位于邯郸市临漳县,历史上的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
25、磁州窑遗址:位于邯郸磁县及峰峰矿区境内,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装饰艺术以黑白对比鲜明为特点,其独树一帜的烧造技术,对我国北方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曾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
26、石北口遗址:位于邯郸市永年区临洺关镇北石北口村西南台地上,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是豫北冀中南地区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 。发现新石器时代房基、灰坑、墓葬,并出土陶、石、骨、蚌、角器等1033件;出土的陶器大多是生活用具。
27、讲武城遗址:位于磁县城南漳河北岸讲武城村。讲武城唐以前称武城,宋代以后改称讲武城。讲武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后,经常活动在这里,把此地作为培养武将的基地。古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除南墙及东墙南段被彰河冲毁外,其余大部分尚存。
28、禅果寺遗址:位于邯郸市武安市活水乡口上村寺沟东500余米的定晋岩山岩下,是由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东魏佛教建筑及东汉时期至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初年的历代重要石刻组成,是目前武安市保存最早、最完整的建筑遗址和石刻。
29、南城村遗址:位于邯郸市磁县南城乡南城村西北,北为古涧河,整个遗址位于古涧河主河道南岸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至商、汉时期重要的遗迹。
30、涧沟遗址:位于邯郸县涧沟村,该遗址的文化堆积情况一般是:耕土层下为汉代——战国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河南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深度一般在0.6——1.2米,清理出的遗迹有灰坑40个,瓮棺葬1座,陶窑一座。涧沟遗址水井的发现是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的水井,为研究中国水井和“井”字的起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31、固镇古城遗址:位于邯郸武安市冶陶镇固镇村西北50米低凹处,为春秋至战汉时代古城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铁器,包括犁、铲、镰、马衔、钩、铧、炉条、裁刀等物件,以及一部分熟铁半成品。在遗址内发现冶铁炉残基、残炉壁和数量较多的炉渣、碎矿石层、耐火砖、红烧土以及白灰、木炭、炉塞等。
32、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位于邯郸涉县,由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一二九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由3座相邻的农家四合院组成,依势而建,错落有致。
33、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位于武安市冶陶镇,从1946年10月至1948年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军、晋冀鲁豫军区进驻冶陶一年零七个月时间,1948年春,边区政府迁往平山县西柏坡。当年冶陶村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秘密首府,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解放全中国的唯一后方指挥部。
34、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位于邯郸涉县城西北索堡镇弹音村,边区政府于1941年7月18日成立,1942年2月,从涉县靳家会村迁此,1945年迁往涉县下温村,同年12月迁至武安县下柏树龙泉村。管理全边区的政务,对边区施政、颁发命令纲领,制定实施方法、规程及特别地区之单行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