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头古城,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又名新安故城。曾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目前所保留的南头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初始为明代海防要塞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南头古城具有173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深圳最具规模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南头古城垣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头在汉武帝时就成为全国28处盐官之一的番禺盐官驻地,史称''东官''。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又在东官设立司盐都尉,始建''垒城'',这便是深圳最早的城。 深圳真正的城市开端应是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官郡城和宝安县城的创建,其所在地就是南头古城。东官郡辖6县,其地包括今潮汕、梅州、惠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港澳等地,以及福建云霄、诏安等地区。当时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已有相当的发展。
现在,整座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垣范围东西长为680米,南北宽为500米。除了北城还残存着一段高低不等、断断续续的城墙之外,其余部分早已荡然无存。复杂的历史成因造成南头古城现在的尴尬状态。直到1999年,南头的保护开发工作才逐渐走上正轨。目前,南头古城博物馆已经建立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南门也依稀显出当日的面貌。城内还保存有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报德祠等历史建筑以及40余座明清时期具有岭南及南洋建筑风格的民居。
景区看点;南城门;据测量,该城城基是用黄泥砂土堆筑的,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四周有濠沟围绕。现南北城墙尚存基址,南城门保存完好。南门底宽10米,高4米半,城楼已毁。拱形城门上有一块长方形石块,上用小篆阴刻“宁南”二字。古朴雄伟的南头古城,是岭南古文化的宝贵遗存,它经历并记录着深圳地区的历史变迁。
关圣帝庙;古城南门右侧紧邻深南大道处是一座两进的关圣帝庙。庙内雕梁画栋,古朴威严;常年香火不断,可见人们对于关帝的敬慕之情。
新安烟馆;由古城南门进入中山南街,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右手边的接官厅,掩映在葱郁的树木之下,别有一番清幽。沿街一路行去,依次是陶朱公钱庄、新安烟馆、義利压当,烟馆与当铺紧邻,可见清末鸦片真是害人非浅,这里演义了多少悲惨的记忆。
东莞会所;一路前行,不久就可以见到昔日的东莞会所,往日的故事似乎都被室内精美的木雕所隐藏。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会所,是当年在此做生意的东莞籍商人商量生意、协商价格的聚会场所。可以想见,这里曾经有怎样的一幅扰嚷情形。
新安县衙;紧挨着新安县衙的是坐落在中山东街的报德祠,这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祀庙。该祠是一座二进两廊庑的土木建筑,屋脊两端灰塑云龙纹屋,檐板雕刻花鸟草木。在祠内右廊庑的壁上镶着两块碑刻,其中一块是同治十年(1871年)立《重修报德祠碑记》。碑中载:“报德祠奉祀天后圣母,洎官斯土,凡有功于民者,列东西两室立碑位配享焉。”《嘉庆新安县志》亦载:“报德祠在县治前聚秀街中,祀天后,凡知县有功于民者,其禄位牌悉祀于此。乾降四十二年重修”。从碑记的地方志记载可知,它的作用一是奉祀天后,二是为“有功于民者”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东城门;出东门,一路北行,不远处即见一所小学。该小学所在地,原是意大利天主教育婴堂,建于1913年。育婴堂现基本保持原状,只是礼拜堂等建筑被改作教室。育婴堂一大门和一小门,现小门已堵塞。大门呈长方形,顶上两边有三条竖线花纹,两侧各一根圆柱。圆柱间有一拱门,其上有十字标志。大门里面是一条尖顶长廊,长廊两侧是花团锦簇的庭院。值得一提的是两边庭院各有一棵十几米高的棕榈树,据说是建教堂时种的,至今仍枝叶繁茂。长廊尽头处便是教堂,它是一座红砖砌的凹字形建筑物,高两层,楼正门顶有十字标志,周围饰以花纹,两旁有壁龛的柱子,柱头是尖的。走进一楼正门,抬头便可见到一块大理石上刻着几行意大利文和中文,意即是招入育婴的小孩,要给予优惠待遇。教学楼梯是硬杂木制成,一边为雕有花纹的栏杆。二层有过廊,西厢房是礼拜堂,可容百人左右。东厢房是教徒住宿及工作的地方。这里是西方天主教最早在深圳传教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