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
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饮誉南国。
你知道“鸡膥巷”吗?
“锦围巷”又有什么故事?
一起去探访沙湾古镇古街古巷文化,
一街一巷的命名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介绍,清末年间,
沙湾的村居
已发展为辖下一居、三坊、十三里,
共有大街33条、小巷284条。
由于历史文化深厚,
众多居、坊、里、街、巷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鸡膥巷,你听说过吗?
在番禺沙湾古镇的车陂街有一条鸡膥(cūn)巷,它紧邻安宁西街,距名闻遐迩的“三稔厅”仅数十米。这条狭长的小巷为什么以“鸡膥”为名呢?
鸡膥即鸡蛋的意思,“膥”的字形与广东本土文化有关,膥字拆分就是:“未成肉”,即鸡蛋里还没长出的小鸡。
据记载,鸡膥巷的巷名从清朝起一直沿用至今。以前,沙湾镇很多农妇把家里的鸡蛋拿到外面卖钱以补贴家用,但因为不便抛头露面,无法直接到墟市交易,只好拿到墟市旁较少人来往的小巷悄悄摆卖。因此,北村滑石巷与郡侯祠相连的那段小巷慢慢聚集了很多在此售卖鸡蛋的农妇。时间一长,此巷就被称为“鸡膥巷”。这条小巷,承载了沙湾镇几代村民的集体记忆。
如今,“鸡膥巷”俨然成为古镇的一条艺术小巷,这里聚集了不少极具岭南文化气息的小店,过往的游客也总是站在巷口驻足留影。
锦围巷,背后有什么故事?
在古镇众多古巷中,有一条巷子名为:锦围巷。它的名字由来是这样的:以前学子考取功名前都会来这里的文昌阁塔参拜文昌星,祈求能高中,高中以后他们就会走这条巷回来衣锦还乡“还愿”,寓意锦绣前程。
锦围巷背后是沙湾耕读文化的体现,尊师重教,文人学士辈出。沙湾何族数百年人文炳蔚,对教育极为重视。今已考得何族留耕堂曾踊跃现出文武进士8人,博学鸿词省元1人,文武举人近50人。
古镇里不少古街古巷与重教功名、传统文化相关。进士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建,现在巷内有文物价值民房8间,内有何子海故居。何子海是沙湾何氏甲房第八代传人,于明洪武四年(1371)中进士,授将士郎。因与宋代高祖何起龙均中进士,乡人便将他们得原居题名为“进士里”巷。
文林坊,是为了纪念沙湾何氏五世祖何翊龙(四世祖第四子)因明经科授文林郎而命名。他谦逊勤谨,懂礼让,广涉学问而文学尤为突出,挥笔而就,辞藻华丽生辉,人们称之为“倚马”(才思敏捷)。
据了解,沙湾何族以定居始祖何德明(1188~1266)为重视教育的第一人。他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纳价入常平司,广置沙湾官荒田园并举家从广州清水濠迁居于此,他在垦荒拓产之余,不忘勤勉督导儿子苦学成材。他生4子,长子何起龙24岁登淳祐庚戌(1250年)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次子何斗龙是省元、嘉赐博学宏词;三子何跃龙为太学生、授从事郎;四子何翊龙举明经、授文林郎。在当时社会,这已是一门显贵,足以名传远近并垂诸于后世。由之,何德明成为了子孙后代重教兴学的楷模,为家族日后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除此之外,沙湾古镇还有很多类似的街巷名称,如:三达巷、同德巷、仁和巷、达义巷、升平人瑞巷、敦厚里、孝友巷、步云里巷、华光巷和承芳里等,彰显出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也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崇尚。
本文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番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