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曾三东
站在云梯“之巅”远眺,整个绥江县城仿佛置身偌大的公园,远处青山重峦叠嶂,与碧水蓝天交织成一幅“水墨画”。蔚蓝的天空下一汪碧水,宽阔的金沙江江面上,雪白的红嘴鸥自由翱翔,叽叽喳喳,织一曲迎春的欢歌。冬日午后的江边暖阳里,大家手拿撕碎的酥软面包,伸向的是那嘴红身白的“精灵”,邀约的是那看得见的乡愁。
山水新城因水电移民搬迁而涅槃重生
绥江县,一座位于云南省东北,金沙江南岸的江边小城,这里因向家坝水电站建设而涅槃重生,成为云南省首座从规划到建设零起步的湖滨生态园林城市。
移民搬迁之前的“古老”绥江县城很是让人惊叹,据很多居民回忆,那时候的绥江老城很具“历史厚重感”,凹凸不平的青石路边杂草“欣欣向荣”,随处可见的矮屋黑墙,随风起舞的白色垃圾……整个县城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城市绿化等几乎为“零”。
“以前老县城也就‘巴掌大一片’,仅有的一条几百米的主街道还很窄,一到赶集天,走路穿过去都要堵上几十分钟,城内出行大家基本都是走路或坐‘板板车’(类似于只有顶棚的观光电动车),哪像现在这样方便,走哪都是宽敞的柏油路或水泥路,一辆辆小轿车畅通无阻。”对比起以前老城的交通状况,退休老干部杨爷爷不停点头称赞。
“现在出门就是公园、广场,锻炼身体什么的可方便了!记得搬迁之前,县城就图书馆那里有个不大点的红太阳广场,举办庆祝活动、群众休闲锻炼等都在那里。那时候,公园什么的,大家也就只能在心里想一想!”初冬,清晨的森林公园广场上,一群大爷大妈正在打太极、抽陀螺、扭秧歌……
而绥江县城这翻天覆地的改变还得从18年前说起。2002年10月,我国第三大水电站、“西电东送”重要能源项目——位于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水电站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它的建设意味着绥江整座老县城将没入江底彻底归零。对这座江边小城来说,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化蝶”的千年机遇。
在新县城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绥江聚焦“竹海新城,山水绥江”定位,超前规划编制了《绥江县城迁建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先后编制出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县城迁建新址景观概念设计方案》《建成区景观绿化提升概念性规划》等方案,高起点、高格局、高标准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系统网络,真正让整个城市高楼、公园绿地“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新建成后的绥江县城面积达到5.71平方公里,比老县城面积扩大了3倍多。建成区绿地总面积219.76万平方米,绿地率38.49%;总绿化覆盖率43.38%,其中小区绿化覆盖率55.62%、单位绿化覆盖率51.75%;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95平方米。”该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自豪地介绍道。“千年渔村、人民广场、森林公园、滨江景观带……整座城市就像‘散落’于一个偌大的公园中。”如今,无论是外地来的游客,还是绥江当地的“土著”,无不为这座因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整体移民搬迁而涅槃的“年轻”县城惊叹。
一江清水因河湖保护而碧水长流
“大家看仔细一点,不要放过任何一块垃圾。”“快来帮我一把,一起把垃圾抬到岸上去。”“我这里需要支援!”……深秋的绥江逗号码头附近,略带寒意的金沙江边正一片热闹非凡,随风起舞的党旗下,很多“红马褂”和自发前来的群众正在帮江岸清除身上的“跳蚤”,一片一片的垃圾、一段一段的枯枝,或被铁钳夹起放进垃圾口袋,或被堆放到一起,然后带到岸上集中处理。
“以前,江边沿岸垃圾随处可见,特别是大雨过后,江水一片浑浊不说,各种泡沫、塑料袋等白色垃圾,以及枯枝烂叶、废弃旧衣服、烂鞋子等搅和在一起,成堆成堆地被冲到岸上。甚至,有时候还能看到江面上漂浮着死猪仔!……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除了退水后露出的石头和青苔什么的,哪里还有垃圾的影子!特别是现在植被好了,加上电站库区的沉淀,江水清亮得都能看到浅水区里畅游的鱼儿。”退捕上岸的老渔民李家乾不住点头道。
“为切实确保一江碧水出云南,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我县从上到下层层落实河(湖)长保护机制,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垃圾清理,宣传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河湖环境保护,成立专业化队伍常态化开展巡查、督查,以及做好重点企业、重点区域污染防治等,为全力打好碧水蓝天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据该县河长办专职副书记苏应钱介绍,绥江境内向家坝库区湖面长118公里,有金沙江大小支流40余条。通过设立县级河长办1个、镇级河长办5个,明确131名县级以下“大小河长”,聘请106名河道清洁员及58名社会监督员,压实涉河问题“台账化”“清单化”“逐一销号”管理,有力确保了对全域河湖的全覆盖保护。
近年来,绥江县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高位推动,通过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着力聚焦“十严”举措(严禁污水直排、严格垃圾处理、严管生产经营、严拆新增建筑、严抓生态产业、严控畜禽养殖、严治家居环境、严查车辆乱停、严设广告标语、严保路面整洁),切实扛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应尽之责,真正确保了“一江清水流出绥江”。
一方群山因绿色富民产业而长青
“我家前几年种了10来亩方竹,因为管理到位,如今已经进入采笋期。这个笋子味道好,拿到市场比较抢手,价格也还不错。我个人一天差不多可以采到35公斤,能卖200多元钱,收益还不错。”在绥江县板栗镇中岭村,该村12组脱贫户李明华满面笑容,他告诉我们,自己种的竹子不但让居住的环境更美了,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让他家如期实现了脱贫致富,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通过采取‘村党总支+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我们的群众将自家耕地、林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公司,形成了规模达2.5万亩、覆盖13个村民小组401户村民的万亩方竹基地。”在绥江县会仪镇三渡村,村党总支书记谭凯介绍道,作为全县3个万亩方竹种植示范基地之一,该村通过集中连片种植竹子,村里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民的钱袋子也跟着鼓起来了。
今年54岁的谭必江,家住三渡村3组,他将自家的6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公司,自己则成了一名产业工人,务工地点就是自家的林地。说到竹产业的收益,谭必江给我们算了一笔细账,他说:“我每年有三笔收入,第一笔就是开荒,帮着栽种,这里每年就有4个月,就有8000多元;然后就是土地租金,每年就有1500元;第三就是分红,每亩每年有500元,60亩就有3万元。这些钱加起来一算,每年就有近4万元的收入。”
“我们绥江种的方竹,是产笋量比较高的一个优良品种,每年都可采笋。仅2020年,全县就计划移栽这个品种的竹苗15万亩。”绥江县林业和草原局种植站站长侯开林介绍道,今年种下的竹子5年以后就可投产,按照每亩每年产竹笋400公斤,每公斤6元的市场价计算,光是今年栽的竹子,投产后每年就能给当地带来3亿多元的产值,更重要的是通过“种竹绿山”,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据悉,近年来,绥江县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区域定位,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绿色”产业富民理念,“绿山吃山、护水吃水”。如今,40万亩竹海郁郁葱葱,10万亩李子芳香四溢,桃园、茶园、枇杷园、百香果园、猕猴桃基地……一个个绿色富民产业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随之而起的还有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钱袋子。
在绥江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移民搬迁后的竹海新城变得城绿、水清、山美,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平安县城,并荣获“中国最美县域”“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等美誉。脱贫摘帽的绥江,正犹如一幅山水国画向世人徐徐展开,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