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初夏的阳光,我走进了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一进大门,眼前是一块巨大的山水石。左转后,便看到了东寺大殿子。
果戈里曾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据说大殿子始建于唐贞观20年,岁月悠悠,白云苍狗,今天的大殿子,它在诉说什么呢?
01
怀着虔诚而崇敬的心情,我一步步向大殿子走去。
大殿子坐北朝南,青砖灰瓦,飞檐斗拱,既庄严恢宏,又古朴典雅。大门左前方有一碑记,有文字曰:“广福教院,俗称东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年,相传为鄂国公尉迟恭之子尉迟宝林将军所建,历宋景定年间扩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及一九三九年,韩紫石先生依其址倡办紫石中学……”
都说建筑常常充当历史演出的舞台。读“碑记”,我的思绪仿佛插上了翅膀,倏忽间飞越千年。
我似乎看到:一位英武的将军,策马而来。他手指此处,吩咐工匠们挖土奠基,他要在此处建一座广福教院。这是公元646年,而将军正是尉迟宝林。
时间顺流而下,随着飞扬的思绪,我又似乎看到:范仲淹风尘仆仆来到了广福教院,他到海安,不为做官,只为修筑捍海堰。路途劳顿,见到寺院,顺道看看,寺僧见到范大人,连忙热情地让座,奉茶,范仲淹顾不得休息,很快又离寺而去……
很快又到了南宋景定年间,昔日的广福教院已破败不堪,僧人们发宏愿,四处募集资金,鸠工庀材,扩建寺院。随后而来的,是从泰州方向逃命而来的文天祥。那时的海安镇不大,文天祥在此留下了两首诗,“自海陵来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门关。若将九折回车看,倦鸟何年可得还。”无疑,文天祥也注意到了镇上的寺院。这时,它的名字是新的:广福禅寺。
▲1995年从海中移迁广福寺的大殿子 承燕摄
风云变幻,潮起潮落,广福禅寺经不住时光之手的蹂躏,更不敌熊熊战火的摧残,原先的建筑群在时光与战火的双重夹击下,渐成废墟,直至消失,唯有大雄宝殿,始终屹立。我相信,如果有感觉的话,它一定会看到,明朝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扬州参将邱升与倭寇决战;它还会看到康熙年间的进士陆舜,辞官后,他在大殿前的陆家巷著书二十年,其间,是他重修了广福寺。还有在韩公馆开联合抗日座谈会的刘少奇、陈毅等,他们也一定到过这里,这时的广福寺已经成了海安人常说的的“东寺”,而大雄宝殿也成了“大殿子”……
立于大殿子前,我觉得历史就像奔腾不息的河,而自己则站在河岸边,显得那么渺小。
02
暖风拂过,拂不去眼前的阳光。
我来到了大殿子门前,轻轻地用手推开了那扇散发香气的木门。
我没有迈步,因为我觉得大殿子里有一股特殊的气息,是硝烟味吗?我说不清。因为我知道,大殿子曾经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黄桥大捷后,“苏北知名人士韩国钧暨海安各界将举行隆重仪式,欢迎陈毅将军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驻海安。陈毅即于8日下午派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前往海安准备。1940年10月9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驻海安镇广福寺(即东寺)。”
“为庆祝黄桥大捷,欢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驻海安,韩国钧、黄逸峰、季方等海安各界知名人士联名举行宴会,邀请陈毅、粟裕及指挥部科以上和直属队营以上干部出席,地方党政负责人陈丕显、管文蔚、惠浴宇、陈同生等作陪。”“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驻海安后,粟裕带领机要人员住在东寺庙西北角,特务营驻扎在东寺庙四周。”(见四川人民出版社《陈毅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01年8月版,第249—252页)。
大殿子迎来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海安镇也因此成了苏北各界瞩目的军事、政治中心,苏北各派军、政力量的代表很快汇聚到这里。当时,除了陈毅、粟裕等人常在大殿里办公,陈丕显、管文蔚、惠浴宇甚至李明扬、陈泰运的代表都来过这里,他们或会谈,或商讨苏北防务问题……
今天,“苏中七战七捷陈列馆”里陈列了一盏粟裕当年用过的马灯。在大殿子里徜徉,我总觉得,粟裕大将在这里指挥过苏中战役,他用过的那盏马灯,原先就挂在殿子的一角,粟裕查看地图,制定作战计划,就在大殿子里,在马灯下。大殿子,让我的眼前幻化出新四军战士为建立新中国,前仆后继搏杀的情景,让我似乎听到子弹的呼啸声,刀枪的撞击声,闻到了穿越时光的硝烟味……
在大殿子门前,我感到震撼,一种从未有过的虔诚而庄严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2014年重建的海中大殿子 陈顺源摄
03
有建筑学家说过: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文化。
我终于走进了大殿子,轻触那木柱,觉得如遇故人;再看那墙壁与地面,又感到熟悉而亲切。
我想起了门外“碑记”上的句子:“……一九九二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五年大殿拆移。东寺大殿,绵延千年,文化积淀,无可替代。海中校友,情系母校,慨然捐助,故址重修,规模结构,悉依旧制。”原来,今天的大殿子虽然是重建的,但它与原先的大殿子并无二样,难怪我有如遇故人的感觉。
哦,大殿子,你还记得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和同学们曾经在这里睡过一夜呢。
那是全国上下 “政治挂帅”,人人都要“念念不忘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念念不忘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年代。我上了高中,清明节,学校决定到海安烈士陵园祭扫烈士,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要从乡下步行到海安,数十里路走完要花大半天。不过,革命热情高涨的我们是不会叫苦的。进了城,大家都很兴奋,遗憾的是,当天回不去,晚上,老师安排我们到海中的大殿子里过夜。
可能是受文革影响吧,当时,大殿子空着,我们打起了地铺。男同学占据一边,女同学占据另一边。为了增加欢乐的气氛,老师让我们一起唱歌。女生唱了“太阳出来照四方”,马上高呼,要男生也来一首,于是我们唱起了“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歌儿一首接一首,歌声一浪接着一浪。我们一个个激情燃烧,直到第2天醒来,大家还在回味晚上的歌,谈论着大殿子里的一切……
此后,我又到过大殿子,那是观看中学生乒乓球比赛,大殿子里摆放着乒乓球球桌,成了学生的运动场所。大殿子里,“乒乒乓乓乒乒乓,小小球台摆战场,你扣球呀我推挡,小小球儿闪银光……”每当有人出现“好球”,毫无顾忌的欢腾声,叫好声便会在大殿子里回荡。
在大殿子里踱步,我在心里悄悄地问自己:大殿子还记得那一阵阵可爱的鼾声,记得那轻快的脚步,熟悉的身影吗?
大殿子传递着我学生时代的信息,露出了往日的温暖,可是,我的青春小鸟已经飞走了,它还能再回来吗?
04
如果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那么,大殿子无疑是凝固的教育。
我继续在大殿子里踱步,我知道,这里曾经是老师的办公室,是学校的图书馆。
海中的老教师们记得,海中的老校友们也记得,大殿子曾经是老师们备课的地方、也是信息传递的空间,感情交流的场所。
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某位学生竞赛得了奖,甚至某位老师发现了学生的一篇优秀作文,都会在此交流、讨论,或分享彼此的快乐。有的学生遇到了难题,会在课后或休息时间,来到大殿子里找老师;有的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出现了思想问题,也会来到大殿子。大殿子提供了一种氛围,一种解难答疑,共享喜悦的氛围,一种心灵相通,和谐信任的氛围,这种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氛围,也许只有真正一流的学校才会拥有,令人时时忆起,久久难忘。
大殿子作为图书馆,其教育功能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尽述的。当年,很多师生都喜欢到大殿子走一走,看一看,或者坐一坐。在这里,既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快乐,又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惬意,还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飘逸。有位校友就曾告诉我:当年在海中读书,他最喜欢的就是母校图书馆,就是大殿子。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来到书架前,找出一叠自己喜欢的书籍,然后将自己埋在书堆中,把一切烦恼和无趣的事情都抛在脑后。在这个书的天堂里,徜徉于书的海洋中,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寻找着自己的梦想,那情景,一辈子都忘不了。还有一位校友告诉我,在海中读书时,他即使不借书,也喜欢到大殿子里转一转。他喜欢大殿子里那种青砖铺地、书香幽幽,冷雨敲窗的意境,他还喜欢静静地坐在大殿子里,体会一下那穿越时空思接千载的美。对他而言,在大殿子里,可以汲取知识丰富大脑,也可以陶冶生活的情操,升华自己的灵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殿子迎新送旧,一届又一届,一年又一年,每年都有毕业生在大殿子前合影留念。
▲1977年的海中大殿子 夏俊山提供
05
有人说,没有文化的建筑,将会因缺少灵魂而成为建筑材料组成的空壳子。
大殿子的灵魂在哪里呢?
走出大殿子,回眸看大门两旁,一副对联散发着金色的光辉:“智仁礼义文章可铸江山一碧;抱负言行卓识尤归学问三思。”上方“万世师表”的匾也是金色。
记得曾有人问我,东寺大殿子里怎么是孔子像?伫立在大殿子门外,凝望对联、匾额和殿内矗立着孔子塑像,欣赏它悠长亘古的韵味,寻觅它被时光磨砺的内核,忽然觉得,大殿子坐落在热闹校园内,仿佛是大隐隐于市,并不没有被人理解。其实,对联、匾额、孔子像已经构建了今日大殿子的灵魂。这一点,门外的“碑记”也已点明:“殿内立孔子像,倡智仁礼义,示尊师重教,冀弘学化人,英才辈出。”
学校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术授人,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遥想2000多年前,孔子设坛开讲、试图教化群氓有所皈依,让社会走向有序;他诲人不倦,注重对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试图把仁、义、道、德等关键词揉成泥、烧成砖、砌成墙,搭建精神的庄园;他主张“有教无类”,像一位勤奋的泥瓦匠,试图用知识的泥浆抹平人世间的贫富、贵贱、智愚、善恶、孝逆、雅俗的砖缝;他主张“师道尊严”,试图让混沌社会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中华文化有了孔子,就有了文明景观的制高点。海中校园里有了大殿子,就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大殿子有了孔子,就有了由古至今的文化脉搏,就有了文化含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就有了灵魂!
在大殿子前低徊漫步,让思想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尽情游走,我很庆幸在许多人浮躁不安的今日,校园内有一座掩映于雪松、玉兰、香樟之间的大殿子。在这里,你可以凭栏怀古,倾听历史的回声,可以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温一温早已成为记忆的画面,还有旧日里真诚的情感;你还可以感受到它散发出的温暖光芒,拓展精神生活的空间,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日月轮回,人生如歌。寻梦东寺大殿子,我寻到了大殿子穿越历史烟尘的脚印,寻到了大殿子之魂,却再也寻不回逝去的岁月与青春……
来源:海安中学 作者:夏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