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理“冷知识”:伦敦的纬度比哈尔滨还高,大约相当于大兴安岭地区。但无论是亲自去伦敦过冬天,还是通过影视剧了解,都会发现那里并不需要“大棉袄二棉裤”的“保护”。这是因为,在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下,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伦敦尽管冬天阴冷潮湿,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严寒还有一段距离,它的“母亲河”泰晤士河就很少有封冻的时候。
只有出现极寒天气时,泰晤士河才会结冰。据统计,从1620年到1814年的近二百年时间里,泰晤士河冻结了二十多次。这不仅与全世界面临的小冰期在17世纪至19世纪达到巅峰,造成气温下降有关,还有一个促成河面封冻的因素,就是曾经被写入童谣“伦敦桥倒塌了”的老伦敦桥,它有十九个桥墩,桥墩间距较小,并且为了保护桥身人们逐年对桥墩进行加固,让水流的通道越来越窄,流速越来越缓,封冻也更加容易。根据史料记载,1683年至1684年,泰晤士河的封冻时间长达两个月,冰层厚度达到28厘米,是相当罕见的。
严寒为城市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狂欢节”——冰冻集市,其最早的举办时间可以上溯到公元695年。1608年,冰冻集市正式定名,规模也更加宏大,冰面上除了各种卖饮食的小摊,还有踢足球、打保龄球、跳舞、表演木偶戏等活动,甚至还有不畏寒冷在冰上摆摊理发的。规模最大也最著名的一次集市发生在1683年底至1684年初,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用画笔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封冻的河面成了天然的活动广场,近处是摩肩接踵的人群,远处则是各种活动的摊位,天空阴云密布,河边枯树萧瑟,却挡不住河上的一派火热。有人将车改造成了雪橇,拉着在冰面上穿行,还有人直接在冰上展示滑冰技巧,却摔得四脚朝天。卖食品的摊位周围围满了人,最受欢迎的或许是能够驱寒的杜松子酒、苦艾酒和烤肉。在当时的冰上活动里,除了延续到今天的滑冰、打球,还有一些现在已经不再举办的有些“残忍”的活动,比如斗牛,并不像在西班牙那样是人和公牛对抗,而是把牛拴在桩上,往牛鼻子里撒胡椒来激怒它,让训练有素的猎狗去和牛搏斗,直到牛毙命。在1684年2月的集市上,因为正逢“圣烛节”,国王查理二世和王后亲临现场,观看了斗牛活动,还吃了现烤的牛肉。
因为冰冻集市可遇而不可求,来参加的人都想留个纪念,有头脑的印刷商便把当时新兴的印刷业务搬到了集市上。来集市游玩的市民可以花六便士现场做一张纪念卡,上面印有自己的姓名、日期,还有“在泰晤士河上印制”的字样。连国王都给王室全体做了一张,具有极佳的广告效应,客户络绎不绝,有的印刷商一天就能赚五英镑,这可是当时一个工人周薪的十倍。
最后一次冰冻集市在1814年举办,为期四天,为了活跃气氛,主办方还运来了一头大象供人参观。后来,在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泰晤士河再也没有封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