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中国最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其中西南部普洱的西盟绿林深处居住着佤族。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拉木鼓、剽牛以及猎头等传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怀着好奇又害怕的心情,我们开始这趟风情之旅。
云南普洱西盟,司岗里佤族村庄传统的民房。刘伟雄 摄
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佤族大部分聚居于云南西盟和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即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怒山山脉南段,一般称为“阿佤山区”。与中国云南省接壤的缅甸佤邦区,也有佤族人的踪影,占当地 7 成人口。
佤族人不管男女老幼,只要听到鼓声就会摇动身子跳起舞来。当我们进入西盟县城的时候,揹木鼓的佤族小伙子击鼓欢迎,性感而美丽的女孩捧着小红米酒要敬我们一杯拦路酒,不喝就进不了城。看来佤族人除了以舞会友,亦喜欢以酒论英雄。
充满野性的佤族舞蹈极具震撼力。郑嘉琪 摄
创世木依吉神
佤族传统上信奉原始自然宗教。他们一般都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且独立存在,随时可以离开它的附托物。而自然界中最大的神是“木依吉”;因木依吉创造了万物,所以是人类和万物的最高主宰。
基于佤族这种信仰基础,流传下来的传说、祭祀、忌讳和风俗极为繁多,无一不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婚丧等大小事情几乎都要占个卦、请“模巴”(巫师)来“做鬼”(进行祭祀仪式)。
佤族拉木鼓时,“模巴”沿路念咒“做鬼”。 刘伟雄 摄
佤族每年的宗教活动由祭水鬼开始,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依赖山谷中的泉源和溪流。为了祈求水神保佑他们的水源充足,每年阳历 12月都会花 6 天时间祭水鬼,及修理竹槽水道。祭水鬼后,就是拉木鼓。
龙摩爷在佤语意为圣地,是佤族人民祭拜神灵的聚集地。树身上悬挂了无数水牛头骨。刘伟雄 摄
木鼓节
木鼓节是佤族重大的节日,主要是向木依吉神祈求谷物丰收,人畜平安。木鼓是佤族的神物,他们认为木鼓可以通天,只要敲木鼓,天神便可以听得到他们的说话和祈求。所以佤族的任何宗教祭祀活动,都必须出动它。除此之外,过去木鼓也应用于战争作为通讯工具,现在亦作乐器之用。
做木鼓的树木先由“模巴”选好。木鼓通常以长 5米,直径 2 米的树身做成。在拉木鼓的当天早上,村寨里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 剽牛献祭。水牛栓在“牛角叉”上后,模巴开始“做鬼”,示意手执梭标的男子,向牛右前胛猛力剽去,以牛左侧倒地、血向上喷为吉利,否则继续剽,直到出现吉利状为止。随后拉木鼓时,全村人都会出动,把木鼓从老远的地方拉回去,一般需时三天。
佤族用血淋淋的剽牛献祭表示对神的虔诚,也寄托着佤族人对牛的感恩和祭奠。刘伟雄 摄
佤族的木鼓是用一整段粗大的原木制成,多采用红毛树、椿树或樱桃树等硬质的树干下部为材。刘伟雄 摄
木鼓房是村寨的中心地,每每遇到大事,诸如拉新木鼓、村寨着火,人们都会到木鼓房中敲响木鼓。张立德 摄
佤族相信万物有灵,木鼓也有灵,“梅饶格”就是木鼓神。为了保护和供奉木鼓,佤族村寨一般都有专门安放木鼓的木鼓房。西盟的木鼓房收藏了逾百个木鼓,其中一个高 1.7 米、长 1.5 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鼓,于约 2003 年用麻老鹰树制作。当地人介绍,木鼓是一对,有公与母之分。母鼓代表母亲的力量,而公鼓象征儿子的继承。公的体积和声音较大,母的则较小。
西盟通天巨鼓。 刘伟雄 摄
狂野一族
听说,传统上拉了木鼓就要砍人头,否则就会招来灾祸。一听见砍人头,我就不寒而栗。汽车司机周师傅说他的父亲大约在 1950 年代就曾目睹过砍人头事件。根据资料记录,佤族的砍人头活动直至 1957 年才结束,这与周师傅所说不谋而合。看那些好客、有礼貌的佤族人,很难想像这个民族 60 年前还在猎人头。
佤族有句俗语说:“木鼓一响,人头落地。”为什么要砍人头呢?有关佤族背景的文献《司岗里》里,曾多次提及不砍人的话,小则谷物长不好,大则遭人祸天险。所以砍人头的作用是确保其祭祀木鼓仪式的完整,避免招来天灾横祸。拉了木鼓后,把猎来的人头供奉在木鼓房的人头桩上,祭祀仪式才告完成。
至于该砍谁的人头,有说佤族大多会主动出击去猎头,最喜欢找大胡子的男人来砍头,因为希望谷物长得像他的毛发一样茂密。人头被放在人头箩里,腐朽后长出虫子,掉下的虫子越多,意味着农作物越丰收。当人头被供奉在木鼓房里一段时间,人们就会进行“割牛尾巴”,把人头骨送到鬼林里的人头桩上永久存放。
一些村寨相信上天的“安排”。他们在某个地段插上一些特殊的树枝,警告路人不要进入。一旦有人误闯“禁地”,就等于是天意,误闯者将被猎头。亦有部分猎头活动演化成族内村寨、部落之间的集体血斗。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原始的人头祭亦开始变化,改以贩卖的形式,继而改用死人的头,最后用狗头取替。
佤族结束百年的血腥祭祀历史,但无论现代社会再怎么变,千百年来,他们始终敲响木鼓,群山震荡,维护自己信仰的方式,代代传承彪悍精神。
刘伟雄、CTP PHOTO/图,郑嘉琪/文
本文刊登在《畅游行》2020年4月号上,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