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从村里缓缓流过,老牛在田边吃草,这个如同仙境的地方,就是阳朔夏棠村。
但由于生活的不便和对城市的向往,村里人逐渐搬离老宅,走向城市的钢筋水泥房。一些代表民族历史印记的青砖古宅,长时间没有人居住,历经岁月侵蚀,逐渐走向消失。而一对偶然来阳朔旅游的德国夫妇,却挽救了这里一座400年的老宅。
2014年中旬的时候,德国设计师马里奥夫妇来到阳朔,作为游客,他们参观了这个小而隐秘的古老村子。
虽然是名设计师,但身居德国的马里奥哪里见过这样的老宅,高悬的匾额、雕花的木门,每一样都让他惊奇,电视中的侠士就住在这种房子里,内心的震惊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据说,老宅是400年前本村武状元修建的,但后来久无人住,已经被废弃了二十多年。屋内阴暗潮湿,小院杂草丛生,看起来摇摇欲坠如同危房。
想到如此美好的东西,终有一天会消失。马里奥夫妇就觉得着实可惜,于是,两人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自掏腰包,修缮老宅。
当时,马里奥先生在德国,设计行业正做得风生水起,马里奥太太也是欧莱雅集团旗下两个品牌总代理,兼德国百强化妆品公司CEO。但为这栋老宅,两人辞了高薪工作,专心这一件事。
挨家挨户拜访当地村民,从17户户主手中租下老宅,村民相当好奇:”一个老破屋子,这老外咋这么感兴趣?“就这样,马里奥夫妇在周围人的好奇中,开始进行老宅的修复工作。01.装修前
德国人的严谨在在全世界久负盛名,马里奥夫妇的这一特质,给他们的修缮工作,提供了优势,也带来了不便。
马里奥觉得老房子里不能出现新的东西,但当地工人却觉得好不容易住进新房,一定要有新的装饰,双方僵持不下,好几次装修师傅弄上去的东西,马里奥再自己一点一点的给弄下来。
就像老宅用的泥砖,现在已经找不到人做了,工人们建议用石砖代替,马里奥不愿意,就一家一家的找,终于凑够了需要的数量。
修缮前的门堂▲
修缮后的门堂▲
门堂保留原有的结构,脱落的门板上,刷上一层新的漆。
修缮后的墙面▲
墙体外壳风化脱落严重,刷一遍新漆看着很是别扭。一样颜色的老漆又找不着,干脆直接剥去白漆,露出墙砖也颇显古朴。
木制的房梁历经岁月,多已腐朽,被白蚁蛀蚀,马里奥不得不丢掉它们,但还是选择用新的实木替换,木头的味道让人心安。
粉墙黛瓦有抹不掉的中国味,五万块青瓦一块一块铺,要花费不少时间,但最终也得以复原。
老宅已废弃二十余年,水电不通,马里奥为了不破坏老宅原本的景致,决定所有管道必须从暗处通过,通水通电成了改造中的大工程。
大夏天,工人们在太阳底下,挖坑埋管道“叫苦不迭”,但也让大家看到外国人对于老宅真心实意的热爱,干起活来也更为用心。
02 装修完成后
屋里屋外精致的雕花门窗,是马里奥的最爱。小心翼翼的拆下来,清洗、修补、打磨、上漆,原先落满灰尘与蛛网,如今宛若新生。
最后就是内部装修问题,马里奥夫妇专门拜访村里的老人,竭力按照最传统的状态,安排老宅里的空间布局。
卧室依然放床,客厅依旧做客厅,以前的伙房成了现在的厨房和餐厅喜欢读书,所以专门留出一个房间作书房,平日里可以在这里休闲、读书。
摆设也都选用村里的东西,为老宅添置的全是符合,其本来气质的东西。
整个修复工程花费了整整一年,老宅在马里奥夫妇的巧手之下,似乎真的恢复了曾经的风华绝代。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有爱人在侧,日子也算是平静自在。保存下来的除了高悬在大门上,那块写有“武魁”两字的牌匾,还有那份岁月浸润留下独特韵味,马里奥夫妇给这处老宅取名为“阳朔明清老宅院”。
老宅修缮完成后,吸引了好多国内外的客人来。他们忍不住赞叹的同时,也会小住几日,在马里奥特制的茶几前,喝杯茶,看本书。
渐渐的想要住的人太多,马里奥夫妇干脆开放了其中八间房,与往来过客共享老宅。
就这样,他们在中国一待就是两年多,品茶赏景,过着别有滋味的小日子。可德国家里却有事,不得不回去处理,老宅也实在是不能没人照顾。
90后中国姑娘Jin成为可以托付的人,“这座老宅很接地气,又有小隐隐于野的神秘,很接近我理想中民宿的样子”。
“我还能看到萤火虫,晚上天气好还能看到满天星星,这在上海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Jin留守老宅,和马里奥夫妇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守住这里的生机。
老宅就好像阳朔生活的一个缩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Jin说“我不知道这种美好还能保留多久,但至少在眼下,我们这里还能感受的。”
在阳朔当地,修复的比较好的几个古宅,都是外国人改建的。一位来自桂林的大学教授,看到阳朔老宅后感慨道:“最惭愧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却都是外国人在帮我们保护,但这些老宅都代表着我们本民族的历史印记”。
对于传统文化的没落,我们似乎已司空见惯,
比如古老的戏曲文化,
观众越来越少..
越来越不招人喜欢..
尤其是年轻人从来不看戏
戏曲文化只会越来越衰落..
再比如一些民俗文化,
许多都消失了..
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若不是国家加以保护,恐怕早就灭亡了,比如皮影戏。可是我没有没有想过?我们可能觉得少一两个没什么,但是每天少一两个,下一个400年,还会剩下什么?
好在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呈现复兴之势,比如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越来越繁荣,过去的诗词歌赋也火热了起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的节日文化了,非遗文化也已纳入我们孩子学校的"雏鹰小队"中,汉服文化也越来越流行了。
越来越多像Jin一样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传统文化之于我们,是不可复制的记忆,值得被珍视被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