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长城,就不得不说居庸关,这处位于北京北郊的长城关口,被誉为天下九塞之一。然而,很多游客朋友到居庸关旅游时,还会看到一座奇怪的石刻云台,并且关于它还有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传说。究竟这一云台隐藏了什么奥秘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云台叫做关城云台,整体为汉白玉石砌成,位于去居庸关长城的必经之路上。云台长约26.8米,宽约17.6米,高约9.5米,中间有一道拱券门供人通行。其实,关城云台猛地一看,并不怎么吸引眼球,但如果走近了仔细观察,则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叹的石雕世界。
首先,券门顶部的石料上,雕刻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图案,有展翅的鲲鹏,漫步的大象和跳跃的鲸鱼,以及数不清的佛像。然后再看两侧,还雕刻有四大天王像,看起来十分的庄严和肃穆。最后,外侧篆刻了佛教的陀罗尼经,并且还用到了汉、藏,蒙和西夏等6种文字。
如此一来,人们就感到奇怪了,它远看不起眼,近看却有洞天,究竟有什么来头呢?据史料记载,“至正三年……居庸关过街塔成,奉敕撰碑”(《圭斋先生欧阳公行状》)。由此可见,关城云台始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即公元1343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而且云台上一开始还有座佛塔,名叫过街塔,算是元代佛塔的典型代表,通常都修筑在过街要道上,每从塔下经过一次便代表礼佛一次。
后来到了元末明初之际,居庸关一带战乱不断,便导致过街塔被毁。不过幸运的是,云台(塔基)竟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史料记载,到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明英宗朱祁镇下令,在云台上修建了一座寺庙,名为泰安寺,寓意着国泰民安。再后来,又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泰安寺虽然没有被毁,但也没坚持多久。到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泰安寺就因夜里烧香失火,在一夜之间便化为了灰烬,只剩下了这一座孤零零的云台。
后来,据当地村民反映,曾多次有人修缮云台,并且在云台上复原佛塔,或者是寺庙,但总是要不了多久还是会被毁掉,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久而久之,村里便流传说,云台上不能有东西,因为会挡住风水,所以修什么毁什么,就这样“原生态”最和谐。不过,文物专家们却始终不这样认为,毕竟这样的解释根本就不符合科学,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专家们经过研究和考察,发现云台位于交通要道之上,终日人来车往通行不断,导致云台始终都处于震动的状态,虽然震感很小,但是经过逐年累月的作用,便会影响到云台上建筑的稳定性。
另外,还有可能是人祸,因为通常来说在佛塔,或者寺庙下面都会有宝贝,所以难免不会被居心叵测的贼人惦记上,然后等时机成熟,或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潜入寺庙放火盗宝。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寺庙本就是香火之地,再加上僧人的防火意识不强,所以时常发生火灾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且方圆几十里都没有河水,一旦发生火灾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云台已经被文物专家们修缮一新,并且还得到的科学的保护。同时,在云台的四周外侧,还修建一圈白玉石的栏杆,而且至今也没有被毁。因此,也足以证明云台上不能有东西的传说,纯属是一种无稽之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