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卫视讯 (编辑 张成云 通讯员 潘永跃)
洞口县山门镇境内,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她的名字很别致,叫岩塘。
这里山野葱翠,流泉泛碧,飞鸟盘桓,景点荟萃,颇具人文韵味。丰富多彩的奇观异景,会让人大饱眼福,遐思奔涌。
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诸多至真又浪漫的故事被人们经久传诵。到此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你一定会如痴如醉,爱恋不舍,再也忘不了这个叫做岩塘的地方。
村名的由来
岩塘村地处雪峰山脚下,距山门古镇4公里,共有25个村民小组,746户,总人口2512人。全村呈n形,像雪峰山伸出的一只手掌,将村庄托捧在身前。村西北背靠高山,东南是一望无际的田园,一条奔自雪峰山麓的溪水穿村而过。相传,古时候,人们在村西南发现一口水塘,方形,塘底为一整块平坦光滑的青石,面积达百余平方米,颇感新奇,便将村庄取名为岩塘。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虽经历了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历史变革,弯曲的小溪变直了,低矮的土砖青瓦房已被憐次栉比的座座高楼所取代,泥泞小道换成了宽敞的水泥路,但依稀可见院落古道中那错落有致的青石板,斑驳的小巷,苍劲的古树。徜徉其中,会萌生出一种历史的穿越感,仿佛走进古老陈旧的岁月,一股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潘荣公祠
这里的村民大多为潘姓,系北宋开国大将、韩国公潘美后裔。潘美,生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卒于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是潘姓始祖季孙公的第69世孙。
潘美是将门之后。北宋初年,无论是在统一战争中,还是在抗击辽兵的战争中,潘美都立过很多战功,尤其是赵长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潘美随他南征北战,功勋累累。因战功卓著,屡受皇封,是一位应当受到尊敬的历史人物。潘美的五个儿子,后来都做过显官,女儿更是做过皇后。
座落于院落中心的潘荣公祠,便是为纪念先祖而建,落成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道光十六年(1836)维修。祠内曾开设“惟道经馆”,光绪十八年(1892),童年蔡锷转入经馆就读,与潘合壬(后为本土知名大学士,曾与蔡一同留学日本)同窗。二十九年(1903)大修,三十年(1904)冬,蔡锷从日本留学归国回到山门,特探望母校和好友,提议以祠代校,创办新学,并取名“有豸学堂”(豸,古代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神兽,喻指读书使人明理长智,成有用之才)。
1946年,中苏文化协会机关刊物《中苏文化》编辑潘德枫回乡省亲,在此成立中共党小组,秘密发展地下党员。
公祠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13平方米,四合院式,两进,由前栋(戏楼)、祖先堂和两侧厢房组成,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砖墙围护。横匾阳刻楷书:“潘荣公祠”,门联刻:“物与民胞起点在亲九族,种桃播谷贻谋自裕千秋”。祖先堂供奉潘氏历代先祖牌位,以供后人敬仰。到处雕龙画凤,栩栩如生;书法精美,大气磅礴。祠内陈列着抗战末年本地军民英勇抵抗日寇侵略者的血泪画展。是集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敬崇祖先、浏览观赏于一体的理想场所。2013年,被授予“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前是“有豸桥”,它是为纪念蔡锷将军幼时在此求学后为创办新学题名而建的,还有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古式凉亭。如今,这里成了人们娱乐休闲、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行公殿
绿树掩映的“行公殿”,壮观幽静,在人们的心目中神秘而传奇。相传,潘氏族人潘法行(俗称“行公”),自幼聪慧过人,学业优异,17岁赴古川(今印度,古称天竺)法门,拜师学法,四年乃成。临行,师嘱其潜心修炼,以求炉火纯青,不可锋芒毕露,轻易施法。行公归来,惩恶扬善,救难济民,深受乡亲爱戴。可叹,行公年轻气盛,自恃术高,一日,见一女子挑水便跃跃欲试,两指悄悄一夹,将其扁担剪断,女子竟解其腰带一拉化作扁担,挑水回家。不久即返回与之斗法,女子假意宴请行公,饭后,行公突觉腹中如尖刀剜割,如毒虫撕咬,剧痛难忍,方知上当,急租店自疗,嘱咐店主七日内不可打扰探视。至六日,店主好奇,恐出意外,便破窗窥看,见其剖腹取刀,大惊失色,行公一听,悲叹如嘶:误我也!竟不能自救。临终前嘱咐:抬柩至万人寨墓地,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什么方向灵柩绳断,就以什么方向下葬,故其陵寝为横向。
数百年来,潘氏一族及四邻乡民,虔诚崇拜,获其护佑,有求必应。民国三十四年,岩塘有三位财主遭土匪绑票,其家人于行公神像前烧香求保,行公显圣,现红蓝兵丁众多,土匪吓退,三位财主得救。为传颂先祖济民除恶之功德,弘扬本族尊师敬贤之精神,人们建此殿宇,以示纪念。如今,香烟缭绕,游览祭拜者接踵而至。尤其是每年的农历正月中旬(潘法行生日)前后,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献歌舞、唱愿戏等,热闹非凡。
三角坳登山古道
三角坳,海拔800余米,因半山腰中三颗巨石呈三角矗立而得名。山顶上的古庵(法号远光寺)曾何等壮观,文化大革命时代被毁,至今留下大量遗迹:宽阔的遗址及黑瓦、青砖、阶石等。由山脚拾级而上约一个半小时可达山顶。踏着一块块略加修饰的青石,游人们既可以欣赏一路的诱人山色、鸟语花香,间或俯瞰山下,远近美景尽收眼底,又可以陶冶心志,锻炼身体。激情所至,即兴呐喊高歌,那浑厚的余音久久在山谷里回荡。
神仙水
“神仙水”的传说源远流长,至今让人们耳熟能详。相传很久以前,铁拐李和张果老两位大仙一路游山玩水,来到此地,见两峰尖顶对峙,山间百花盛开,群鸟欢唱,山下怪石林立,泉水叮咚,别有一番风景,便打坐于此,凿洞取水,聊天下棋,不舍离去。于是,便有了后人传说的潺潺的"神仙水",十几平米见方的“神仙石”,高耸的“棋盘石”。尤其是那“神仙水”,清澈纯净,入口甘甜,耐人回味。如今,远近十几里地的人们也来到这里排队取水,络绎不绝。那过往的路人,下山的樵夫总忘不了在这里驻足停留,捧上几口,一股清爽感穿透周身。
瀑布
龙形地,人们在惊叹山名的形象逼真的同时,会看到一道道瀑布从峡谷中泻出,飞流直下,如仙女撒花,如汹涌波涛,美丽壮观。置身于此,你会领略到唐代大诗人李白所描述的壮丽仙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瑶寨古树群
在良家古瑶寨前后,有十几棵古树:银杏、金线李、椆树等。有的已达上千年生长史,大的腰围近5米,需3人合抱,树冠荫盖面积达百余平方米。虽然饱经风雨侵蚀,树身斑驳陆离,伤痕累累,但依旧郁郁葱葱,苍劲挺拔,参天入云,成为良家古瑶寨的天然绿色屏障。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独有的清新和凉爽,还可以品尝深山农家野生放养天然绿色的佳肴美味,观赏那古老的吊脚楼,聆听那欢快的瑶歌,让人陶醉其间,留连忘返。
岩塘水库
岩塘水库,座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凝聚着山门老区全体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当年,千人阵地会战,百日风雨无阻,人们一锄一铲,一锤一钎,肩挑手推,移山劈石,终于完成了这项造福千秋的工程。如今,碧波荡漾,鱼儿戏水,千顷粮田旱涝保收,人们尽情地在那里垂钓、游泳、划船,不亦乐乎。
大会场
在村南的高坡上,有一座大会场,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戏台、观众座椅,看楼等设施一应俱全。早年已成危房,几经抢修,依然气势宏伟,壮观如新。正面外墙上,“毛泽东思想万岁”,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毛泽东选集》等泥塑书法,功力精美,独具匠心,让人竞相赞叹,倍感亲切。那些年,远近几乎所有文化歌舞团体都来这里献艺、演出过,观众挤满了整个会场。
五七坪
在那号召上山下乡、走“五七”道路的年代,一批市县领导干部被安排到这里参加劳动锻炼,他们顶烈日,冒风雨,不畏劳累,用肩膀一担一担地从小溪里挑来砂石,硬是把一个几百平米的荒坑填平了。如今,一座灰墙黛瓦、仿古风格的现代化村两委办公大楼矗立于此。村民们忘不了那些好干部,便把这里称为“五七坪”。
雪峰蜜橘
当年,曾作为洞口县代检产品,村里的柑橘远近闻名,一度远销加拿大等海外各地,同县园艺场产品一道,被周恩来总理命名为“雪峰蜜橘”。那晶莹的橘肉,沁甜的口感,久久让人们眷念。在柑橘产业萧条、市场疲软的今天,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产条件,这里的柑橘依然独占鳌头、果树青绿、管理一流、质量上乘、产品供不应求。
美丽的新居
一座宽敞的钢混桥连接溪水两岸,两边是整齐成排的新房,外体为清一色的白墙灰瓦,屋顶飞檐翘角,大红灯笼高挂,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一个全新的院落。与村道交接处是美丽的古式木房——游客服务中心。这是感恩于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让45户200余名村民走出传统居住的深山,来到这里定居,给村里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欢乐的歌舞
山美水美人亦美。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开展,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日趋丰富。这里的腰鼓队、歌舞团颇获好评。上世纪70年代,村里的文化艺术团走出村庄,在邻近县乡巡回演出,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记忆犹新。如今,每天早晚,各院落空坪上,妇女儿童伴着欢快的歌声翩翩起舞,遇上盛大节日,腰鼓队,歌舞团更是锣鼓喧天,歌声嘹亮。
新的憧憬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岩塘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如今,村民饮用的是经过一体化清毒设施处理的山泉水,完成了村组主道的硬化、亮化及电网改造优化,水利设施标准化建设开始全面实施,特色种养业蓬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古时的岩塘,素有“小南京”之称,远近流传的“一岩塘、二野窝(指石江某地)”的民谣,,说的就是那时岩塘的繁华与美丽,时常唤起人们一串串深沉而又愉快的回忆。如今,岩塘已被选定为大湘西精品旅游节点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岩塘的建设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村两委班子正带领全村人民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岩塘努力奋斗,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