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影展的第五年。”
平遥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地方。
在游客眼里,它是一座千年古城,有着不同于都市生活的历史人文景观;而在影迷眼中,平遥承载了让他们一年一度欣然前往的国际影展。这两个群体,会在每年十月影展开幕期间热闹地交汇。
而今年,王俊凯的加入和其粉丝的入场,更为这种热闹增添了一些割裂感。不可否认,王俊凯自带的流量使得往年相对小众的平遥更加“爆”了一些,原本独属于影迷的狂欢节如今在大众的认知里撕开了一角,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社交讨论空间中。
但好在,《宇宙探索编辑部》和《永安镇故事集》两部影片的火爆程度超出预期,影展闭幕前的颁奖典礼现场,得奖的主创所获得的掌声和欢呼,盖过了所有明星话题的热度,成为真正的主角——
平遥影展进入第五年,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一些是偶然,而另一些则有可能固定为新规则。但电影,仍然是这里最重要的事。
一个“王俊凯”还不够
影展开幕前几天,山西水灾泛滥,平遥也未能幸免,古城城墙塌陷,影展的具体日程也迟迟未定,不少人都忧心忡忡。
随后,影展官宣王俊凯为特约策展人和青年评审,在平遥电影宫的入口处,海报上的王俊凯与谢飞徐克等知名电影人立在一起,处于绝对的C位,显得格外扎眼。这让影迷圈里又多了一些疑惑。有电影工作者提出,王俊凯身上”电影人”的标签相对较弱,在没有足够多电影作品和影展经验的前提下,这个“策展人”的身份或许很难让人信服。
“今年的票比去年难抢这么多,我怀疑就是因为王俊凯来了,票被粉丝抢了。”有人在豆瓣吐槽道。原本就难抢的电影票,在今年更加一票难求,不免让人猜测到是王俊凯加入的原因。在影展七天里,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为王俊凯而来的女孩,在各种有着他照片的地方合照打卡,讨论、捕捉着一切和偶像相关的蛛丝马迹。
有影迷觉得不解,“只想安静地看电影”;但也有人以更为包容的眼光看待这种变化的发生,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写道:“粉丝们为什么就要被排挤在电影宫外呢?尽管他们是冲着王俊凯来的,但最后不也都是来看电影吗?电影是包容的。”
为什么平遥影展需要王俊凯?
“重视青年观点”是官方提出的邀请王俊凯来的原因,而其在平遥所做的,是”以当代青年视角来平行观察平遥电影展与青年电影人,并表达出自己对新电影的理解”。但也有从业者直接表示:为了影展有更大的流量和关注度嘛,完全可以理解。
诚然,已经举办到第五届的平遥国际影展过去一直处于平遥“一角”,有着很多电影圈层内的狂欢,但还无法抵达更大的舆论场,甚至在第一第二届的时候,出了平遥古城,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这里有着一个“国际影展”。
“电影应该是更多人的。”在从业者看来,与其说平遥选择了“王俊凯”,不如说平遥在尝试一种突破的可能性。
事实上,王俊凯身上自带的流量的确发挥了作用。官宣当天,#王俊凯平遥电影展特约策展人#便登上了热搜,而这是其他参与平遥的电影人身上没有发生的事。在社交平台搜索“平遥”二字,跳出来的多是与王俊凯有关的消息。
在这一维度上,平遥得到了一定的流量和关注度。那些追随偶像而来的粉丝,也有能力“为爱发电”,将影展和电影的故事,传播至更远的地方。这些或许只是平遥影展寻求更多可能性的一个“省时省力”的尝试。
而未来的平遥,在成长突破的过程里,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一个王俊凯,当然还远远不够。
电影才是主角
如果没有两部爆款的诞生,或许本届平遥留给人们最大的印象就只是“王俊凯”。
过去几年,平遥影展的展映作品有很多都存在不小的口碑争议,一些参与了三四年的影迷、电影工作者对于在影展看烂片的吐槽并不少见。但好在今年,《永安镇故事集》和《宇宙探索编辑部》出现了。
影展第一天开始,《永安镇故事集》的媒体场便排起了长队,映后口碑爆棚,豆瓣开分8.1,随后的放映一票难求,有黄牛票甚至炒到了千元一张,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影片,又临时加场。有人晒出《永安镇故事集》的电影票,称”这才是平遥的硬通货”;
而《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出现则让先前已经被调高的期待再次被打破,豆瓣8.7的评分成为平遥入围影片有史以来的最高评分,翻看豆瓣短评区,不乏“中国最好的科幻片”这样极高的赞美——
因为两部佳片,“电影”再次成为平遥最核心的讨论,影展对于一部好电影的加持作用也开始体现:《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的前作《法制未来时》又被许多影迷拿出来重新回味,不少人已经在豆瓣“想看”里期待影片的正式上映;《永安镇故事集》导演的上一部作品《野马分鬃》也再次定档。
相比往年更为火爆的平遥电影展无疑在将影片推向市场的助力上更进了一步,而那些暂时还不为大众所知,还没能正式投拍的项目,也都在平遥创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曝光。
一位凭借短片项目入围本次“平遥创投”的导演便告诉毒眸,得益于陌陌影业与平遥影展的密切合作,此前在创投中被选出来的项目有很多都实地投拍了。这对于青年电影人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即使自己并没能获得荣誉,这位导演也在和资方的对话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并即将和多个有意向合作的对象洽谈。
在今年的平遥产业项目中,组委会更是为其中获得优胜的项目投入了共计201万的现金支持,为它们提供了切实的孵化落地的机会。和国内影展的目的基本相同,在平遥,电影新人仍然在被鼓励生长,而参与其中的创作者,也都抱着“拍电影”的信念 一起去做一件事。
不止于此,今年的平遥影展还多了一些对社会和大众的人文关怀:开幕式当天,场上接连放起视频集锦致敬抗洪英雄和山西人民;闭幕那天又加映了一场《地球最后的导演》慈善放映,为山西水灾募集善款。
在这场放映结束后的交流中,导演徐磊谈起创作缘由,疫情期间电影院歇业,从业人员纷纷停工,行业也处于停滞状态之中,“电影会不会死”便成了一个业内人士思考的问题,而徐磊便大胆想象了四十五年之后,电影已经消亡的年代。
故事由此设定,宁浩和贾樟柯则成了地球上仅存的两位导演,在世界已然不在乎电影的时候仍然关注电影的价值,并在喜剧的韵味中重新回味电影的光辉。
影片的结尾,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再次从影片中穿越纵深“呼啸”而来,那一刻,观众随着黑白粗粝的影像回到了1905年,再一次感受到了电影作为影像最为原始也最为生猛的冲击力。
“电影会死吗?”导演用这样一种直观的感觉告诉了观众他的答案。而在电影中,同样的问题则在宁浩和贾樟柯的对台戏中得到了解答:“电影死不了,咱俩也挂不了。”
映后,贾樟柯则再次说道,“人类需要聚集在一起做一件事情,而看电影是最容易实现的。”
从《永安镇故事集》和《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大爆,到《地球最后的导演》引发的电影情怀与观众共鸣,平遥影展仍然给参与者传递了它最本质的东西:无论这个场域里有多少耀眼的明星和话题,“电影”都是这里独一无二的主角。
“解绑”贾樟柯?
去年10月18日下午4点,第四届平遥电影展闭幕的时候,贾樟柯突然宣布了一件震动电影圈的事:退出平遥。在新闻发布会上,他甚至用了“让影展摆脱贾樟柯阴影”这样的表述。
消息引发电影行业的巨大讨论,大家猜测很多背后的原因,但当时所有人都能确定的是,贾樟柯的退出让这个只有四岁的影展的未来,陷入了强烈的不确定性中。毕竟,贾樟柯为这个影展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他的名字一开始就与影展牢牢绑定,大多数从业者都知道,没有贾樟柯,很难有这样一个小城影展的存在。
在大家无法想象失去贾樟柯的平遥影展之时,今年六月,贾樟柯在微博发布的电影宫照片,则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
尽管其官宣身份为“首席体验官”,但平遥国际影展的联合主办方“平遥电影展有限公司”和“山西电影学院”的主要负责人均为贾樟柯,而团队阵容中的“马克穆勒”“杜阿梅”“吴觉人”等均是影展的原有班底;
10月7日起,贾樟柯的宣传重心便从往日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转移到了平遥影展的身上,从微博到朋友圈,贾樟柯几乎不遗余力地转发每一条与平遥影展有关的消息;
开幕式上,贾樟柯则与赵涛一起在五条人《路灯下的小姑娘》的背景音乐里跳舞,引得谢飞徐克也一同加入舞池,让这个舞台几乎重现了每一个贾樟柯电影里的经典蹦迪场景——
那个熟悉的、有贾樟柯的平遥影展回来了。
参演电影、发起募捐、学术论坛,在外界看来,贾樟柯为影展做的事情,并不少于往年。只不过可以明显发现,他出现的频率要低了很多。
在往年,贾樟柯处于无时无刻不忙碌的状态之中。上午的贾樟柯可能出现在某场电影的映前交流会上,对着观众认真介绍即将放映的影片和主创团队;
中午,电影宫内的“江湖儿女”餐厅,贾樟柯在各国电影人和嘉宾中间左右逢源,一边和他们交谈着,一边向经过的其他客人点头打招呼。
到了傍晚,入秋的平遥天气已经有些寒冷,贾樟柯会换更加正式的着装出现在“每日红毯”环节,从头到尾地站在红毯上迎接电影的主创团队们。
而今年,即使是全天守候在电影宫的志愿者,影展期间也只见到了贾樟柯三四次。贾樟柯开始努力“藏在”平遥影展的后面。如同去年在发布会时他所说的那样:影展是一代一代人办下去的,不应当离开一个人就办不了。
即使是福茂之于戛纳,马可·穆勒之于威尼斯,电影节展的灵魂人物也往往隐身于影展背后,影展本身的品牌效应要大于灵魂人物带来的吸引力。而过往的平遥影展则恰恰相反,一切都压在贾樟柯和他的团队身上,充满了个人的色彩标签。
平遥或许不能失去贾樟柯,但不能永远依赖贾樟柯。
而关于此的一个插曲是,或许是离开平遥的动静过大,反而衬托得回到平遥的声音太小。直到影展开幕的前几日,还有观众在问:“今年的平遥影展跟贾樟柯有关系吗?”
当然,平遥和贾樟柯有关,但还是更与电影有关。相比国内其他影展,平遥电影展如今已经完全市场化运作,不再有来自政府的出资资助。但完全自给自足的平遥影展相比往年并没有泄气,反而为中国的影迷推出了完全新鲜的的观影体验,甚至是此前从未见过的生猛鲜活的影像力量。
相比国外成功的影展,平遥或许还有许多不足,但起于古城的PYIFF,则在尽力尝试着走向自己的完美。
电影节、影展,应该是有更多大众参与的事。五岁的平遥,还在起步阶段,在影响力上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而可以期待的是,之后的平遥电影展如果有更多爆款佳作的出现、产业环节能助推更多的电影项目落地,新人导演能从平遥出发,获得更多的机会。
由此,平遥影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它在电影市场的作用。而这些,才是一个影展真正的底气。
文 | 陈首丞
编辑 |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