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穗丰满、鱼儿最肥。近日,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300多亩生态稻田鱼和金黄稻谷迎来了“双丰收”。
在南猛村,稻鱼种养基地里一层层的梯田铺满半山腰,村民们三两一组各自忙着收割自家的稻谷,已经收割结束的与尚未开始收割的稻田相互交错着。
村里的芦笙场、停车场上,晒满了金灿灿的稻谷,整个村庄处处洋溢着秋收后的“丰味”。
一大早,南猛村村民杨辉就带着家人们,来到了自家的稻田里忙碌着收割水稻。不久后,他们迎来了一波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些客人有的是摄影家学会的摄影艺术家,还有一些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南猛村的生态稻田鱼和美丽田园风光后,从周边县市慕名而来的游客。游客们有的正欢喜下田体验稻谷收割,有的在只剩下稻茬的区域里“浑水摸鱼”。欢声笑语溢满田野山间,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热闹景象。
游客 金女士
“第一次体验这样的活动,感到非常地高兴,很开心。”游客金女士说道。
游客 王先生
“来到南猛村,感觉民族文化很有特色。下到稻田里面割了一下稻谷,体验了一下抓稻田鱼的快乐,感觉心情很舒畅。”游客王先生开心地说。
鱼养稻,稻养鱼,鱼稻双收惠村民。“稻田养鱼”是一种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好的稻鱼互利种养模式。杨辉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跟着村里一起发展“稻田鱼”种养殖产业,鱼儿肥了自己拿去市场上卖或者有人会专门到田边来买,家里的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过越好。
南猛村村民 杨辉
“村里面带动我们种植水稻和养稻田鱼,我们收入也比较好。‘七月半’的时候我拿去卖,收入就是三千三。现在我还有三块田,田里还有60斤鱼,也还有3500左右的收入。”南猛村村民杨辉介绍。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南猛村采取“公司+村两委+合作社+市场”的模式,投入10万余元资金发展了300亩的稻田养鱼产业,共发放4500多斤鱼苗,产业覆盖了全村136户农户,预计产量在2万斤以上,总产值达60万元左右。
南猛村村委会主任 余洪先
“我们村的稻田鱼由村里统一采购,给老百姓每亩发15斤鱼苗,鼓励老百姓自主寻找市场。如果老百姓没有找到市场,由公司以保底的价格进行收购,确保我们的稻田鱼养得出、卖得去。”南猛村村委会主任余洪先告诉记者。
同时,村里还承办了300亩的县级主要领导粮食生产示范基地,采取推广优良品种,规范栽培技术、强化田间管理等措施发展水稻种植,今年的水稻产值也十分可观。
南猛村村委会主任 余洪先
“今年我们村承办县级主要领导粮食生产示范基地,经县农业局、县统计局、县科技中心相关专家现场测产,水稻亩产达586.2公斤。”南猛村村委会主任余洪先说。
此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文化之乡和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南猛村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白茶种植产业为主导,同时兼顾食用菌(香菇)、稻田养鱼、芦笙舞表演和乡村旅游等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截止目前,南猛村白茶种植面积达500亩,食用菌(香菇)大棚建设有38亩,同时拥有3个芦笙舞表演队和3户农家乐,稻田养鱼成为了村里的特色旅游体验项目之一。
“通过稻田养鱼这个项目,带动南猛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让老百姓从稻田养鱼和乡村旅游产业当中有真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南猛村村委会主任余洪先介绍。
如今的南猛村,以农特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旅游,逐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游观光。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乔啟明先生感慨道:总想要把南猛村精彩和美丽的画面拍下来,传播到国内外去,让更多的摄影人来这里采风创作。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 乔啟明
“这次有这么一个机会再来到南猛村,我的体会是越是原生态的,越是世界的。这个村有层层叠叠的梯田,从这俯瞰下面,南猛村就像一个世外桃源的那种感觉。所以我是非常激动,刚才我就一直不停地在拍。”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乔啟明告诉记者。
雷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千红 李丰杰 刘小帅
编辑 李金莲
编审 李雪梅